王河湾挎鼓,属于地方秧歌的一种,源于张家口宣化区春光乡王河湾、四方台村以及宣化双庙乡赵家窖村,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2009年,王河湾挎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宣化区首个被列入的省级非遗项目。挎鼓表演比较灵活,四鼓配一钗一钹就能进行表演。
早在1875年,一位叫贺万海的年轻人用废弃的煤油箱子,做出了雏形的挎鼓,和村里的年轻人们逢年过节敲打起来,俗称 “煤油拉子把式”。1947年,有一位叫刘龙的人爱好挎鼓,又觉得原先的挎鼓形状、音色不美,节奏简单,表演动作不丰富,于是他借鉴中国其他鼓的优点,结合本村挎鼓的形状、特点,自己出钱买来了材料,用当时较先进的手工艺做成了木帮、皮面的八面挎鼓。
新做成的鼓因材料的改变,音色动听了,形状也在原来煤油箱子形状的基础上,变成了中间粗,两头略细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又买了两付钗,正式成立第一个鼓班,叫“三关社”,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他们经常聚集起来敲打练习,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奏特点和表演风格。
在我市首届农村文艺演出中,王河湾挎鼓对决各路高手,赢得了冠军。
王河湾挎鼓在宣化柳川河一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挎鼓队长贺海是王河湾挎鼓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8岁起就开始学习挎鼓,在研习老一辈传统挎鼓技巧的同时,又增加了 “举火烧天”“孙悟空耍金箍棒”“黑虎掏心”“武松打虎”等动作。他把自创的单个动作串联组成了12套动作,还把秧歌步和舞蹈结合在里面,遇上节日他就召集村民们组成表演队伍,将挎鼓表演展示给群众。
贺海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造诣很高的老艺人相继谢世,而年轻的血液又难以及时补充,使一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王河湾挎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贺海带领他的挎鼓队,让这一非遗项目走进了学校。
如今,宣化区春光乡四方台小学作为王河湾挎鼓传承基地,已将挎鼓引进课堂。每隔一段时间,贺海都会带领着队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练习鼓艺。一边是技艺纯熟的老艺人,一边是传承文化的少年,百人击鼓,声势浩大,响彻古城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