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 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立法动态 监督纵横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社会 财经 教育   健康
河北要闻 市县人大 论坛新声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法治时空 公民权利 反腐倡廉   文化 环保 公益   公民与法治
燕赵人民代表网>>本网专栏

秉科学之精神成时代之伟力

来源:《公民与法治》第344期   作者:石翊人  2021-5-25 16:24:21

  一、科学精神助推时代发展

  科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思想永不干涸、科学追求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它继承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沉淀着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蕴含着科学价值和科学规范,体现着科学文化和科学哲思。在以科学精神为内核的科学探索和实践中,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没有恒定,只有变化;没有笃信,只有证实;没有不容置疑的信条,只有不断探索的真理。

  科学是科学精神的“母体”。今天我们提到的“科学”一般指“现代科学”(modern science),其两大来源分别是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形式逻辑思想和伽利略划时代建立起的系统性实验思想。科学一词由拉丁文scientia演化而来,scientia则来自希腊文episteme,本义为系统而可靠的知识。近三千年前,古希腊的先哲就产生了对“科学”的追求,倡导用理性精神引领求知,将“求知”作为个人意识和群体认同存续的关键条件。而科学真正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导力量还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将科学引入生产生活,科学也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大幅提升。科学作为改变世界格局、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地位愈发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自然科学与现代工业一起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幼稚行为走向终结,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科学精神展现时代进步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走出了纯粹逻辑和纯粹认识论的狭隘范畴,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频共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动力和行动遵循。这使得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的科学精神,融合了对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把握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追求,实现了推动时代进步所需的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兼具人文主义的特征和理性主义的内涵。

  (一)理性认知取代了感性认知。古代先人在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体现出求真的意识,但受生产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局限,人类认识世界主要依靠主观感受,缺少把握客观规律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实践的大规模开展,理性认知逐渐取代感性认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途径。科学活动基于客观规律探索、揭示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事物之间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坚信,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灵魂,指导并促成了科学的真正发生。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承认客观规律的可知性,承认人的认知能力和主体能动性,是一切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基本根据。理性主义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性主义支持的实践,是没有目标的盲动和不讲方法的愚行。理性使人们不断地清除盲目的冲动,不断地摆脱蒙昧的束缚,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视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越来越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时代进步。

  (二)实证主义取代了盲目崇拜。科学是实证的活动,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是不断地提出假说并进行证明,进而获得对于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用一台望远镜,划开了科学与哲学的分界,人们逐渐摒弃了仅靠经验直觉和纯粹思辨认识世界的精神传统,使认知方法迈向以精密的数学分析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的通途。科学活动的精神产品——科学概念、科学假说等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需要科学实验来检验。经过实验,正确的科学假说得到证实和确立,错误的假说则被证伪和摒弃。正是实证主义的存在,才使理论的真理性得以保证,使科学成为区别于一切宗教、迷信、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独特存在。人类逐步破除了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掀开了特权阶级用神秘主义为专制和独裁蒙上的遮羞布,意识到发现和创造的力量,寻找到作为万物灵长探索未知和未来的信心。

  (三)批判创新取代了固步自封。科学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研究是求真求是的过程也是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合理的怀疑精神。合理怀疑是科学的天性,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创造。从日心说替代地心说,从量子力学代替牛顿力学,科学的创造和发展无不在批判中进行。批判是一种承认变化的态度,也是一种追求变化的心理,正是在开放地面对一切可能的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科学才不断向前推进,时代才不断发展进步。而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为社会所接纳和肯定,就必然代表着社会将更加多元和多样,时代更加包容和开放。

  (四)互助合作取代了以邻为壑。科学精神是一种互助、互鉴、互通、互融的精神。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人类作为整体探索自然与自身奥秘的历史过程,它需要人们在时代的课题面前协同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赴后继。纵观人类几千年的科学发展史,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相对论、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的结构等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诞生,无不展现了智慧传承和知识迭代的无国界、不设限。当前,科技全球化势不可挡,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研究对象的日趋复杂使得互助合作更为重要。小至基本粒子、大至浩瀚宇宙,简单至基因切片、复杂至人类遗传图谱,均需要跨国界的科学探索和全人类的通力合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正如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的:“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

  三、科学精神回应时代热望

  科学精神舶来百余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的历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要将科学精神扎根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以新时代中国科学精神回应时代热望、回应人民期盼。坚定地走出一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道路,使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一)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大飞跃。要实现科技创新弯道超车,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增强科技基础,突破科技攻关瓶颈,使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实现重要领域跨越发展,逐步跟上直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二)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敢克天下难的无畏胆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科技领域尤其要弘扬敢克天下难的无畏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瞄准制约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实施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重组建设国家实验室、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使之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三)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敢应天下求的为民情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大动力,进行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同样也需要落实以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四)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敢纳天下贤的包容胸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近年来我国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卡脖子”行动呈变本加厉之势,阶段性地科技脱钩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反观国内,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大量高端科技人才流失海外,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精尖领域的科技人才,使其顺利实现个人理想并发挥社会价值?如何加快产学研融合,建立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快速通道?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在对待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态度上,不仅要尊重人才个体的成长规律,加强人才培育投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更要营造开放、包容、自由、多元的社会氛围,优化人才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各型各类的科技人才都能在宽松的人文氛围中实现学术抱负和科研梦想,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责编:檀旭涛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查验系统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