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田恬)7月30日,文献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以下简称《长江支队》)在北京、石家庄两地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专家研评会。来自中国文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等单位及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这部作品以独特视角聚焦解放战争中南下干部的身影,用小切口反映大历史,为全国各地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探索了可借鉴的路径模式。
揭秘70多年前往事,填补党史研究空白
《长江支队》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河北广播电视台、邯郸市委宣传部、邯郸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作为“七一”献礼之作,于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这部作品是首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反映长江支队题材的纪录片,以长江支队第二代回访父母英雄足迹的形式,真实记录了长江支队4000多人的奋斗历程。
“这部作品用一个相对微观、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在新中国诞生历史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并通过对故事深入地挖掘,用一个小切口来反映大历史,给广大观众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中那些神秘的、被历史淹没的人和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影视处处长张军锋说道。
长江支队是在解放战争炮火中前进的南下干部的缩影,纪录片揭秘了这段70多年前的往事。1949年4月,来自河北、河南、山西三省的太行、太岳解放区干部,整编为一个南下区党委、六个地委、三十个县委的成套班子,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辗转3000多公里,8月初到达福建,接管建阳、南平等福建大部分地区,与福建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在八闽大地上谱写了一首首壮丽诗篇。
“这部作品是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较为系统地反映了长江支队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填补了我党组织史上关于南下干部研究的一项空白,展现了南下干部听党话、跟党走,坚守初心、忠诚使命的崇高精神。”邯郸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伟表示,这是一部“资政育人”的好教材。
坚持匠心打磨,把纪录片拍得感人传神
《长江支队》从2018年9月开始创作到播出,历时22个月,主创团队七下福建、三进山西、九赴北京,行程三万多公里,沿着长江支队后人北上寻根的足迹,寻访健在的长江支队老同志和党史专家等亲历者、见证者、研究者,深入挖掘史料,严谨甄别细节,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了拍摄创作。
“该剧在内容上注重历史和现实结合,让亲历者的讲述和后人的寻访穿插进行。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注重思想性和故事的生动性,并在剧中形成了多个故事点,使得曾经的历史更加鲜活、丰满、生动,从而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郭芳认为,该剧让一段尘封的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了广大观众面前,这是主创团队辛劳付出结出的硕果。
“《长江支队》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精心设计,相信大家对每集片尾长江支队队员唱老歌的镜头印象深刻,以歌传情、以歌共情、以歌咏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史建伟认为,主创团队以创新思维平衡全片大结构与小情节,突出展现了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观念,使得该剧内容充实、画面丰富、节奏得当,体现了精湛的制作水平。
“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采访的人物还是事件,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脉络很清晰,还有丰富的感情,看过之后令人热泪涟涟记忆犹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认为,这些都是主创团队深入挖掘、反复打磨所形成的强劲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足以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功。
双向铺陈叙事,让时代精神与红色传统对话
“纪录片作为再现历史和唤醒当代人对历史认知的手段,要有能够砥砺人心的教育和洗礼作用,该作品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社会效益已经形成了。”郭芳说道。
在《长江支队》里,人们寻访红色历史的同时,也在努力探寻着时代的精神之源。片中的谷家祭祀活动,远远超出了家族祭祀仪式的意义,呼应了后面当地百姓“先祭谷(文昌)公,后祭祖宗”的习俗,演化为有形的传承。特别是后人与先人的对话,人们从中看到的是时代精神与历史传统的对话。
“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把长江支队优秀传统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拓展结合起来,实现了当代人与老一辈的精神对话。”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何振虎表示,《长江支队》回望历史,不仅再现了英雄们的业绩,描写了他们集结、出征、转战和建功福建的事迹,也解读了老一辈革命者生命绽放异彩所形成的“长江支队”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靠说教,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自然流露出来,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坐标,也是当代社会需要补的‘钙’,依然启迪着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