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庆余年》引发的风波暂时停歇,厘清规则方能步入良性循环
超前点播:一场视频平台与用户的博弈
阅读提示
由《庆余年》引发的超前点播风波,历经5个月,终于迎来了司法结论: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爱奇艺超前点播的行为构成违约。但败诉的同时,超前点播商业模式却得到了认可。法院认为,该模式本身并无不妥,但不应损害会员已有权益。
6月2日,备受关注的“《庆余年》超前点播”一案,靴子落地。
电视剧《庆余年》没能开个好头,引来风波不断。2019年底,《庆余年》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平台播出,两家平台超前点播的收费模式引发巨大争议。去年年底,消费者吴某将爱奇艺诉至法院。
根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宣判,爱奇艺败诉,认定其超前点播的行为构成违约。虽然败诉,超前点播商业模式却得到了认可。法院认为,该模式本身并无不妥,但不应损害会员已有权益。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趋势如此,包括超前点播在内的多层次、差异化收费是视频网站的发力方向。但是,如果缺乏规则机制,这场视频平台与用户的博弈,就将一直持续。
不断试探与强烈反弹
超前点播试水于2019年暑期档,彼时的大热剧《陈情令》在收官前一周推出了超前点播的选项。此外,《没有秘密的你》《明月照我心》《从前有座灵剑山》三部网剧也都开启过超前点播模式。
在过去一年里,视频平台在现象级爆款剧、圈层化剧集以及较小众的甜宠剧上分别进行了试水,以此来探查不同圈层、类型用户的接受情况。争议始终存在,只是未形成舆论焦点。
直到《庆余年》引发风波。VIP会员是付费会员,最初是为了跳过视频广告,能够在交费后观看整个网站的所有内容。而《庆余年》的超前点播则成了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观看需求的“幌子”:会员可以比非会员多看6集,“超前点播”用户又能比会员多看6集内容。如此一来,本来已经按月缴纳会员费用的VIP们被架空了。
这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另一条则是广告产品以贴片、演员小剧场等形式,“注水式”地插播在剧中,买会员跳过越来越漫长的广告也就成了笑话。
腾讯视频副总裁王娟就此解释称,“这一次在《庆余年》上引发的争议,是我们对会员的告知以及消费心理的把握上还不够体贴。”
回应如此轻描淡写。显然,视频网站对用户们的底线不断试探,这一次引发了强烈反弹。
“薅羊毛”的背后
行业资深研究者、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彭侃认为,“视频平台的这种探索背后的驱动力之一是视频平台已亏损多年,近年来所承受的盈利压力较大。”
近年来,“爱优腾”们(即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竞争越发激烈:不断购买剧集,版权市场的虚火越烧越旺;投入不菲的成本,自制网剧和综艺。
平台要花的钱越来越多,依靠广告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了弥补成本支出,不论是“会员付费观看”还是“付费超前点播”,从用户身上变着花样地“薅羊毛”,其实都是平台对于前期投入成本的弥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超前点播在内的会员付费制是垄断寡头的定价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卜彦芳就指出,目前国内长视频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寡头平台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吸引众多用户,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换句话说,用户难以找到能够替代寡头的其他平台。
“当用户没有议价权,如何确立合理的价格这是值得探讨的。”彭侃说。
规则之下才有前景
事实上,多种收费模式一直是国际视频平台的主流运营模式,并且已经形成了成熟机制。
有行业观察者向记者表示,“丰富会员体系是视频平台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国内的版权意识不强,大家习惯了免费的互联网内容,因此当版权规模化后,视频平台推进收费模式时显得尤为困难。但是从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来看,视频平台如果没有阶梯性的收费体系,没有充足的付费内容,就难以保证持续运营。”
有视频网站高层管理者也认为,在今天,以会员付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找对了路,但受制于商业的成熟度、消费市场的培育和产业竞争格局,商业模式还需要调整优化,未来的前景会进一步明朗。
视频网站营收模式会继续以广告和会员付费为主要方式。卜彦芳教授认为,随着我国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多和付费习惯的养成,会员付费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厘清规则”,这是彭侃在接受《工人日报》采访中始终强调的关键词,无论是此次宣判让视频平台意识到在后续行为中要遵循规则,还是长远发展都需要有更为明晰的规则。
规则,是为了约定平台与用户双方的权益边界。“规则制定不能只靠视频平台方,他们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彭侃认为,行业协会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应该牵头,纳入用户代表、行政部门等多方意见,形成清晰的规则机制,整个视频行业方能不断健康向前发展。当用户看到更多的好节目,平台也能既获取用户,又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才是良性循环的正道。(记者 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