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来到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说:“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越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2019年,河北省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许勤在河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定作答:“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扶贫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会帮扶,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剩余14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个国家定贫县将全部摘帽。高位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28个受援县高质量完成协议任务。‘十三五’30.2万人异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完成。率先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对于这样的成绩,省人大代表们倍感欣慰,他们代表全省人民为这份答卷作出了评判:成效显著。
多种产业合力扶贫,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为了取得扶贫攻坚决战决胜,河北省明确了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提高特色林产业发展质量、加强家庭手工业发展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15项产业扶贫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强力推动下,这些举措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阜平县是国定贫困县,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同时又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产业发展基础弱,规模小,效益低。河北省人大代表、阜平县县长贾瑞生对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扶贫成效有着切身感受。2019年,上堡村的木耳基地里的木耳在村民的精心管护下喜获丰收,这一年村里又开展了白木耳特色种植;寿长寺村的长寿菊苗破土萌芽,村里的扶贫产业从此有了像花一样美丽的新愿景;石头滩地的桃熟了,丰收的喜悦让村民脱贫的脚步更坚定,骆驼湾村的枸杞种植基地里,红色的枸杞星星点点掩藏在绿叶中,新产业又让他们有了新的增收渠道……“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组成了阜平产业扶贫的美丽画卷。多举措加快发展食用菌、高效林果业、养殖业等各项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多种扶贫措施共同推进,带动全县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从根本上确保阜平县的脱贫效果持续稳定。阜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年初的4.44万户、10.81万人,减少到了2019年年底的444户、83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4.4%下降到2019年的0.45%
沽源县地处张家口坝上地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是河北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任务繁重。2019年,沽源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下苦功夫啃硬骨头,打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这次省人代会上,河北省人大代表、沽源县委书记郭有和也带来了沽源县的成绩单:“2019年,沽源县99个贫困村、13609人脱贫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9%。沽源县665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通硬化路、通4G宽带,永久保留行政村全部配齐标准化卫生室、村民活动室和健身文化广场,贫困村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说起取得这些成绩的经验做法,郭有和认为:产业扶贫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核心举措。通过统筹推进主导产业培育、到户产业帮扶、光伏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科技扶贫等系列专项行动,全方位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持续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解答脱贫攻坚战这道考题中,无论是阜平县,还是沽源县的扶贫成果,都是河北省脱贫攻坚战中的诸多亮点之一。这一份份的扶贫答案,点亮的是希望,温暖的是民心。
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打通致富的关键节点
多年和多轮的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对象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区位较差、气候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环境非常差。河北省的贫困县大多位于高寒地带和深山区,具有石化、高寒、干旱、少田等自然地理特点,干旱缺水,灾害频繁。如何在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中实现双赢?
“要让贫困地区的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河北省人大代表、省中药产业协会会长刘建林说,“要发展符合贫困地区资源条件实际、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药材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等生态产业。在生态产业的源头就要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经过调研,刘建林发现,河北省的太行山地区、坝上地区是首都水源涵养地,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天然药库,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药材种植投资门槛低,见效快,将中药材种植与扶贫脱贫结合起来,让中药材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他建议,在中药材种植中要实施村企联动,根据贫困村现状和群众需要,适合种植什么品种就种植什么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谋划建设高标准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实现“企业带动基地种植、基地带动产业成长、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格局,让广大群众在中药材全产业链中受益。
“农副产品多数产在深山,交通比较闭塞,很多优质农产品销售难。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条,首先要打通销售关。”河北省人大代表、怀来县孙庄子乡副乡长高岚说。他曾经带领孙庄子乡的乡亲们成立了怀来县农梦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爱尚农”商标,通过“先服务再帮销,先示范再推广,最终实现增产增收”。合作社在网上开通“微店”,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合作社与清华大学i侬平台、北京一品一村、小菜仙等多家网络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APP客户端,北京市民用手机就能随时订购小米等农产品。销售网络越做越大,怀来县的谷物已经远销北京、广东、河南、黑龙江等地,参加省人代会前,合作社又向高岚报喜:2019年,合作社帮助社员销售谷物10万多斤,种植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作为来自一线的基层人大代表,唐山市丰润区常庄镇门赵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文友建议:“应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大力扶植,通过产业振兴培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在政策背景的支撑下,积极扶持优势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加强研发投入,延长农村产业链条。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产业聚集,将相应的项目、资金、人才向产业扶贫聚集,向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运用互联网思维开拓市场,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广技术扶贫,形成致富长效机制
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在减少投入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力,助力贫困对象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河北产业扶贫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建立涵盖9市62县7366村的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省市专家团队直接对接扶贫产业、直接帮扶指导贫困县;县乡村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直接对接产业扶贫项目,直接服务到村,直接包联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
张家口市阳原县南北环山,西南高、东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这里的贫困村普遍具有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特色产业的特点,单凭其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脱贫。在河北科技厅的对口帮扶下,自2018年起,“张杂谷”育种龙头企业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阳原县要家庄乡小庄村的村民免费送张杂谷种子、种肥、除草剂、微肥杀虫剂、手推播种机等物资,并与小庄村村委会按照每公斤3元的保底价,签订了全部回收的订单合同。为了拉长产业链条,2019年,在河北省科技厅牵头组织下,大午集团种禽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开始对口扶持阳原县部分贫困村的林下散养蛋鸡产业,并为其提供鸡苗、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在一系列的技术帮扶下,这些贫困村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脱贫之后,既要防止返贫,更要谋划致富之路。对此,许勤省长在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这一表述让河北省人大代表、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感触颇深。对于村里的发展之路,他娓娓而谈:“1996年夏天,岗底村的耕地被洪水冲垮。李保国老师带领河北农大的科技救灾团来到村里,把全村8000多亩山场的沟沟坎坎踏了个遍,研究如何种植果树和经济作物,向荒山要收益。村里按照他的指导,制定了第一产业是苹果;第二产业是板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有的林下间种苜蓿,用苜蓿养小尾寒羊的发展规划。”李保国带领的技术团队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128道工序,对村民集中培训,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完了中专。岗底村就这样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苹果质量上去以后,岗底村运作“富岗”品牌,第一年送的多,卖的少;第二年卖的多,送的少;第三年抢着要,买不到。2018年,岗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3万元,村民们都尝到了科技种植的甜头。“很多地方都慕名来我们村请‘专家’,村民们到各地推广技术或搞培训,吃上了‘技术饭’。”杨双牛认为,“我们村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用科技打牢了农业产业的基础,用科技为农业发展插上金翅膀。”
加强队伍建设,锻造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干部是中坚力量。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期,越到后面,“硬骨头”就越难啃。紧要关头,党员干部能否站得出来、迎难而上,对增强脱贫信心、鼓舞群众斗志、凝聚脱贫合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很多来自扶贫一线的人大代表认为,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凝聚基层力量、选强村级班子、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抓手,建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才能使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在扶贫攻坚战中,很多基层干部始终初心如磐,牢记使命在肩。说起家乡的脱贫变化,河北省人大代表、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感慨万千:“我们村曾经是穷村、乱村、上访村,村两委班子一度出现松散瘫痪的局面。在村民的多次恳请下,我从北京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我先是自掏腰包修路打井、安电通水、办学校,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村里的面貌有了初步改善,但是没有钱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王文忠带着村干部到寿光、饶阳等地考察蔬菜大棚种植产业,并请回技术人员,准备组织村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开始,村民不理解,不敢干。2008年,王文忠先动员村里的干部自筹资金搞起了黄瓜大棚种植,当年就取得了收益。后来,在县里的贴息贷款支持下,王文忠带着村干部为村民免费传授技术,帮贫困户都搞起了温室大棚。2010年,每个大棚的收入达到5万元。“现在村里的277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村民富了,脸上开怀的笑容让我也感到很幸福。”说到以后怎么干,他信心满怀地说:“今后,我们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农业,把蔬菜产业、养殖产业、芍药花种植做大做强,让群众的生活更富裕。”脱贫致富之路还将遇到很多困难,但王文忠坚信:“只要基层党员干部有作为、有担当,真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能让群众真正富起来。”
在致富路上,基层干部始终做表率、谋发展、打头阵。河北省人大代表、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至今记得自己1987年在村党员会上的誓言:“贫困不是咱们的专利。咱们要向贫困挑战。如果周台子村不改变面貌,大家就白投咱们的票了!”周台子村的自然条件非常差,1987年,村里除了外债,仅有一张破桌子、一个破凳子、一个破摇把电话。抱着周台子村一定能够富裕起来的坚定信念,范振喜团结班子,带领党员和群众,艰苦奋斗第一个十年,村里实现了脱贫;第二个十年,村里的脱贫致富经验在全国推广。现在周台子村已经发展成村集体资产十多亿元的“承德第一村”,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漂亮的住房新居、优厚的福利待遇让村民拥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虽然身患血癌,每天要吃16种药,但范振喜依然干劲十足地表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我会一直踏踏实实地为群众服务。”
农村干部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主心骨”。建强基层组织,使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后备人选、农村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提升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群众能力和履职本领,事关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事关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脱贫攻坚故事里,在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图景中,处处闪现着村干部们艰苦奋斗的身影。“当村干部,要始终想着让村民富起来。”杨双牛这句淳朴的话语却说出了“领头雁”的共同心声。
虽然扶贫攻坚的路上有诸多困难,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我们更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对于2020年的扶贫攻坚工作,河北省政府已经有了清晰谋划:落实精准脱贫方略,在巩固“两不愁”基础上,着力做好“三保障”工作。对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确保完成剩余3.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深化产业、就业、科技、教育和健康扶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全面完成1073个“空心村”治理任务。推动“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坚持“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效,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长效机制,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