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秒的短视频,一度将山东潍坊寿光的开锁店店主小马钉在了耻辱柱上。
“敢收子弟兵的钱,我要让你火火!”8月13日下午的一则视频中,拍摄者对着小马大喊。台风那天刚从寿光过境,洪灾后的积水里,一辆消防救援车陷入排水沟,小半截车身倾斜入水。车内消防员忙于转移救灾用的电子设备,不慎将钥匙反锁在车内。小马接电话赶来,开锁完工后收了300元钱。消防员爽快结账。
围观的村民们嘀咕,“跟消防员收什么钱?不用给!”有人掏出手机录像,质问小马,他没当回事,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仅用了半天,小马就“火”了。某权威媒体公众号转发了视频,评论区清一色指责小马,“这种公司该取缔”;小马也被骂上了微博热搜。有人说,寿光开锁均价50~80元,这是漫天要价!
8月13日晚,小马彻底落败:寿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未明码标价”为由,开出了5000元的顶格罚单。
“龙卷风”般的场景不难用传播学解释。网上身份隐匿,表态没有负担;耸人听闻的内容经官微、大V发酵,议题便被炒热;一旦抱有某种态度的人群成为多数,反对者迫于压力,不敢表态,看似统一的“民意”便威力巨大。
危险之处在于,民意的产生者,可能更容易记住那些成功的案例,沾沾自喜;一起闯的祸,却总被稀释完抛在脑后,不再看或删了便罢。这让我们愈发坚信自己所想,更有信心“审判”他人。
8月16日,一度在小马身上大获全胜的人们受到了挑战。终于有采访到当事人的报道,称当天寿光积水堵塞,小马开车绕了40分钟赶到现场,赤脚蹚水,踩着碎石开的锁。小马说,车锁远比门锁难开,高档越野车开锁确实要四五百元。他把钱退给消防员,对方觉得这钱本就该收。
一度站到道德高地上的人群开始“溃败”。另一批人的声音大起来,“慷他人之慨”,非蠢既坏。
对话题讨论,最先决的条件是对事件本身有了客观全面的报道、披露。十几秒的短视频,在以前可能仅仅是个新闻线索,记者要调查,然后报道。如今的媒体和用户可能都没了耐心。于是对碎片化新闻表态,便寄托于未经斟酌的主观感受。
小马输了,赔了钱,店可能开不下去;接着是市场监管局,又一次遭反噬的民意质疑;最早转发视频的媒体收获了流量,代价是留言区如今被骂声攻陷;甚至连消防队可能都输了。有网友说:我是开锁的。下次有这种事喊我,我宁肯找借口不去!
最扎眼的是一则点评软件上,很多人一度翻到小马的店,因这事给出差评。现在,舆论反转,很多人又去评价下反击,但已无人回复。人们纠缠着奔向下一个热点,留下小马家打满“差评”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