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的兴起繁荣与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这一市场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推进的阶段,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文旅演艺品牌。如果说之前旅游演艺行业呈现的明显趋势是追求大规模、大投资,那么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从业者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将演出资源与旅游资源更好结合,在形式内容打造上应提倡小而美,而不是重形式、轻内容。(8月21日《中国文化报》)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支持旅游演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意见》特别明确要推进业态模式的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单纯走马观花已无法满足游客们的需要,游客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为此,中国旅游正逐渐地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而以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演艺模式,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文化模式,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为旅游业中的新亮点。国内许多旅游城市通过歌舞剧等艺术形式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成功地借助旅游演艺宣传了城市形象,“白天观光休闲,夜晚观影赏秀”,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一条类型化的道路。
有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了43%;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增长了61%;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了145%;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了128%。形势确实喜人,尽管如此,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旅游演艺市场存在着自己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方面,各旅游景区近年来推出的旅游演出项目制作大多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虽在选材上各有侧重,亮点不同,但在总体构思、节目创意、编导手法、制作手段上大同小异。另一方面,旅游演艺经营多年来一直采取与旅行社分票房、给导游返点的方式争取游客,导游在原有行程之外安排游客自费观看演出是各地旅游演出最普遍的营销方式。因此,与蓬勃发展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比,旅游演艺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与日益提升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相比,旅游演艺的经营方式还需要不断调整。
文化旅游产品要强调多元化,不一定要大而全的产品。应立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搞好策划、深入挖掘文化、张扬本土个性。特色文化要有合理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旅游演艺产品的编创必须能够触动时代脉搏、雅俗共赏,符合旅游者的大众口味,在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加强娱乐性和休闲性。
因此,旅游演艺项目要力争实现品牌化,内容为王,质量第一,通过对演艺项目的软硬件打磨,形成独有的品牌,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溢出效应。同时,旅游演艺项目还要实现精准定位,搞清楚自己究竟是秀文化,还是秀场面、秀技巧、秀灯光、秀情怀……这样才能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打造出地方特色鲜明的、贴近游客甚至游客可参与的演艺项目,让大中小型演出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