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是正月二十三,年味还没有完全消散,平山县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始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专题视察。开年之初,平山县人大常委会选择以此开展专题视察,不仅仅是为了推动代表建议的落实,更是因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平山县是河北省文化资源大县,地方传统文化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广为传播,仅列入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就达67项,其中列入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涵盖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及竞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俗等7个类别。传统戏剧方面常年活跃着12个戏曲剧团,表演剧种河北梆子、丝弦、坠子、秧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论是剧团的生存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都不容乐观。
剧团发展困境引起了人大代表关注
一直关注本地传统文化的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贾彦兵对戏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保护、传承、发展好戏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他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很多剧团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以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为例,这个成立于1970年的国有戏曲院团,其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4月成立的平山县抗日救国文艺团体——铁血剧社,现有演职人员40人。近年来,虽然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立足平山县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多部具有平山特色的红色经典剧目,逐步走出困境,但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生存困难等问题。”2019年1月,平山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贾彦兵与其他县人大代表一起,提交了“加大对剧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希望不仅要把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打造成享誉全国的一流文艺院团,还要进一步提升全县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传统文化振兴责任重于泰山
人大代表首次提出“加大对剧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引起了平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春节刚过,县人大常委会就召集主任会议研究今年重点工作及代表建议交办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焦习军指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符号,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我县不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要以传统文化振兴为重点,以提升文艺院团水平为抓手,争一流、创品牌,力争把县剧团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文艺院团,全面建设与中等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名片。”
为深入了解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的发展现状以及全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情况, 2月27日,平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深入县剧团驻地、大吾乡大吾小学、西柏坡镇南庄村等地,对平山县传统文化振兴及县剧团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早春的风寒意尚浓,正值演出旺季,演员们在忙碌地做着演出前的各种准备已经顾不上寒冷。场地虽然简陋,但是演员们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剧团团长崔秀斌给调研组算了笔账:“县剧团的收入主要来自下乡演出。由于平山县是贫困县,下乡演出收入一直不高,基本维持在每场3000~3500元之间。”随着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和“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演出市场逐步萎缩。前些年,每年在农村演出场次可达380场左右,近年来缩减到250场左右。而且,原来演出村负责接送和生活开支,现在不再负担。“演出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困难,难以保证县剧团正常经营活动。在不排新戏的情况下,剧团每年资金缺口约198万元。2018年,曾先后借款69万元用于发放职工工资。”
调研组发现,挣得少、条件差、没保障是基层戏曲演员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工作13年的老生演员杜三锁即便是在演出旺季,工资也就3000元左右。是什么让演员们不愿放弃,继续挣扎前行呢?杜三锁坦诚地说:“别看挣得不多,我却干劲十足。这些年,我们剧团每两三年就有一出新戏,每出戏都非常叫好,你说,哪个县级剧团能做到?”杜三锁掰着手指头,数着这些年他们创排的新戏,《白毛女》《子弟兵的母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聊到戏里的人物角色,他更是侃侃而谈:“我最想演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的曹火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角色塑造上,研究很久了,之前和省梆子剧院的老师合作时,我就在台下看人家怎么演,怎么唱。”杜三锁的想法在县河北梆子剧团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演员表示,在这里不仅经常有戏演,而且还能得到老师的指点,这让他们看到了出路,有了坚守的动力。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受新娱乐、新传播方式的冲击,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影视剧、多媒体娱乐越来越丰富的形势下,戏曲的市场在哪里?戏曲该如何发展?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编剧智全海向调研组也说出了心里话,“作品要接地气,老百姓才乐意看。”他认为,作为革命老区的平山几乎每个村都有段光荣历史,每个人都能讲段英雄故事,西柏坡、平山团、栗氏三烈士、曹火星、王二小等红色题材独一无二,十分丰富。2012年,他根据本土红色文化创排的河北梆子《白毛女》反响热烈,剧目荣获了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两项大奖,2013年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时至今日,每一次下乡《白毛女》都是乡亲们必点的剧目。“丰厚的红色文化,为我们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创新之路。立足本地红色基因创作的剧目乡亲们最爱看,演员们也是越演越有心得。我们剧团的节目,现在也走出了小乡村,还去了哈尔滨、深圳等大城市演出。”
演员和编剧的心里话,让调研组成员深深感受了基层文艺院团的甘与苦,也真切感受到振兴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推动文化振兴是人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在调研报告中建议:“要认真筛选我县非遗文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包装宣传,争取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与中等城市相适应的大剧场、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性设施。要研究建立支持和保障县剧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基础建设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倾力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流文化文艺院团,在全国竖起一杆文艺旗帜。”
传承传统文化要从青少年抓起
传统文化是平山县的宝贵财富,针对传统文化的推广面临着市场萎缩、受众人群偏窄的现状,平山县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播采取了诸多措施: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经常性地到农村、进校园开展“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一系列惠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标选择县内6家国有及民营优秀戏曲院团开展下乡演出活动,保证每个乡镇每年免费演出戏曲6场次,县剧团、民营剧团以及农村文艺队开展文艺演出,年演出场次达2000场以上;为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年平山县委宣传部、文旅局、教育局联合组织各类剧团到县内中小学演出,例如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还与平山中学联合成立“平山中学卓雅戏曲社”,剧团定期选派戏曲老师到戏曲社授课……
即便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视察组认为,戏曲、当地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一定会立即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但总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粒种子。假以时日,或许会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也或许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记忆。在大吾乡大吾小学,视察组正好赶上了中高年级孩子们排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小唱是集歌、舞、器乐合奏于一身,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小调。尤家庄小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风淳朴浑厚,舞风雅致文明,其唱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特别是关于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特质十分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一般情况下,尤家庄小唱的民间小曲是与高跷艺术结合在一起展示的,在某些场合下可不与高跷艺术结合,只以器乐合奏加民间小曲演唱的形式展示。
这些十多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踩着高跷,跟着鼓点,一招一式练得非常认真。指导老师欣慰地说:“我们这里逢年过节经常有尤家庄小唱表演,孩子们很感兴趣。学校组织中高年级的孩子学尤家庄小唱,也算是给孩子们办了‘兴趣班’。孩子们积极性挺高,也肯吃苦,几个月下来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
孩子们的表演让调研组成员连连称赞。他们纷纷建议,在调研报告中一定要写上:要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努力使传统文化、县剧团发展后继有人,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对非遗传承、戏曲艺术等方面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
人大监督助力传统文化发展成果初现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调研结束后,平山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认真起草调研报告期间,深入财政、人事、文化等部门查阅近几年平山县对传统文化和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支持情况,调阅其收支明细、工资待遇等数据,数易其稿,形成了《平山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目前,县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并原则通过了《平山县县级繁荣舞台艺术和演出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困难和问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平山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围绕困难想办法,围绕问题求突破,力争全面振兴传统文化,确保县剧团健康发展。”
一次视察不能解决代表建议中提出的全部问题。无论是剧团的发展,还是传统文化的推广都是任重道远的长期工程。平山县人大常委会表示今年还将对此开展持续监督。愿人大的监督,如这早春的东风,带来平山县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