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
一、基本情况
阜平县石滩地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位于吴王口乡东沟,距县城54公里,下辖泉子口、祭台、石滩地和磨子口4个自然村,村间最远距离4公里,共有人口337户984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外出务工。村内有耕地1415亩(2016年特大洪灾冲毁600亩)。无集体收入。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39户270人,贫困发生率为27.44%。该村具有明显的深度贫困区贫困发生的典型特征:一是作为全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贫困群众基数大、脱贫难度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内主干道于2016年被洪水冲毁后,一直无法正常通行,村民外出只得通过临时开辟出的河滩道路进出;三是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缺失,致富产业严重不足。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大部分被洪水冲毁后,种植业也基本上不复存在。四是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灾害多发。该村处于太行山深山区,村内没有可有效利用的自然资源,1.5万亩林地为集体所有,属于保护性生态林,不能随意开发利用。在常委会党组和常委会领导的大力关怀支持下,驻村工作组从最为棘手也是群众最关心的路、水利、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从关系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项目着眼,双路并行,两措并举,走出了一条既补短板又立长策的精准帮扶道路。
二、精准帮扶的两大方向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在补短板,是精准帮扶的破局之举。制约石滩地村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大领域:通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
关于公路建设。石滩地村2016年“7·24”特大洪灾将通村公路全部冲毁,自此村民只能在坑洼不平的河滩中艰难出入,出行十分困难,短短7公里进村路往往要40分钟以上,进入汛期后随着沙河水位上涨淹路断交,更是“家常便饭”。“要想富,先修路。”解决出行问题首当其冲,通村公路建设被纳上日程,该路起点位于S248吴王口村,经泉子口、祭台、石滩地、磨子口、谢地,终止于邓家庄村。设计全长12.3公里,属于三级路,路宽6.5米,沥青路面,概算总投资10230万元。常委会领导到村调研时对道路建设十分关注,要求加强调度、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经过向省交通厅、县交通局对接,争取支持,县里也协调资源,加快施工进度。2018年9月该通村公路已经顺利建成通车,率先破解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2016年的洪水不仅冲毁了村内道路,也将沿河滩分布的600亩农田全部冲毁,这些农田几乎占到村内农田的一半。村民希望修坝、治水、复地的愿望极其强烈。经多番研究,恢复水毁耕地的根本出路是修筑沿河堤坝,通过淤积土壤,逐步恢复耕地。经过省第二水利勘察设计院、保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县水务局等技术人员多次到村实地勘察,论证可行性。在常委会领导关怀下,水务、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河道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提出了《阜平县吴王口乡石滩地、泉子口、祭台和磨子口4个自然村大沙河河道整治及土地恢复项目》。目前,护村坝、美丽乡村造地、河道整治项目已完工,正建设塘坝溢流堰等。
关于易地整合搬迁。石滩地村是地质灾害潜在多发区域。基于此,县里统一规划,将石滩地村列入易地整合搬迁村,在祭台自然村新建民居,规划建设13栋居民楼,占地88.9亩,安置石滩地、邓家庄两个行政村共9个自然村,622户1678人,项目总投资2亿元。并配套建设村委会、戏台、红白理事会、学校、手工业工艺坊等设施。2018年下半年建成,并已完成分房。同时,开展整合搬迁集中管理模式研究,使村民能够安心上楼、住得下去。
第二,发展产业发展项目重在谋出路,要求切合实际并持续发力。基础建设是保障,产业发展是出路。产业规划分为近期和中长期,近期项目要立竿见影、能见实效,中长期要符合长远、持续发力。结合该村村情民情,率先实施近期产业项目,主要聚焦于种植业、手工业和光伏扶贫方面。
关于种养植业。一是发展林果业。石滩地村山地资源多且山坡平缓,水源充沛,地理和气候条件尤为适合发展林果业。明强林果合作社以流转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将村内146户村民发展为合作社成员,栽种了400多亩优质桃树和苹果树,通过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带动村内群众获得经济收入。该合作社的鲜桃和苹果已经挂果出产,产生效益。二是发展木耳种植。阜平县统一规划在石滩地村所在的区域集中发展木耳种植业。经过2017年4亩4万棒黑木耳的试种后,2018年扩大了规模。将采用大棚养殖的模式,发展30.5亩地27个棚40.6万棒,发动15户农户包棚,涵盖8户贫困户。根据村木耳产业规模和发动群众参与情况,阜平县提出将石滩地村木耳产业园区建成精品园区,这也成为下一步支撑该村脱贫的主导产业。三是发展养鱼产业。村两委自发提出该项目,具备很好群众基础。流经该村的大沙河常年不断流,大范围的河滩地具备开挖鱼塘的基本条件,并且该村具有养鱼经验,各方面条件比较良好。
关于手工业。手工业是依靠劳动快速赚钱的重要产业,只要劳动力资源丰富,就有发展潜力。石滩地村劳动力情况具有鲜明特点,精壮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务工,村内剩余的劳动力主要是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群体,劳动力素质不太高,但具有一定数量优势。基于此,经过多次调研、考察,该村2017年引入了简便易操作的家庭手工业。建成375平米的厂房,引入36台设备。采用计件薪酬模式,家庭手工业迅速得到村民青睐和积极参与,参加户数由最初的30户增长到120户,很多贫困户全家参与其中。村民月工资总体在600-1000元。这一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该村由此也承办了全县家庭手工业现场观摩会。2018年,继续升级手工业项目,引入制衣、制帽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正在配套建设异地搬迁家庭手工业厂房。可以说,家庭手工业起步好、发展快、势头猛,已经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并且将是整合搬迁“村民”转“居民”后,最重要的脱贫支柱产业。
关于光伏扶贫。在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通过并网发电带来收益,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面。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可以为贫困户带来收入,而且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可谓一举两得。按照规划,石滩地村将建设光伏电站,占地104亩,预计年收入20万元。
三、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两条腿走路”的脱贫举措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其中难免存在着建设周期、资金来源、收益分配、市场前景等问题,需要加以精准解决。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加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产业到户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产业到户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有效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到村到户到人精准脱贫。如石滩地村发展木耳种植,就是阜平县在全县统一规划下,制定的西部片区脱贫重要产业。在这一政策下,村内开展了由试种到大规模种植,并最终将木耳大棚落到具体贫困户,实现了由整体规划到产业入户的政策释放。下一步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做到合理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市场化、多样化、可持续投资,构建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确保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二是要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近期目标,而不是长远目标。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既要着力抓好近期脱贫问题,还要关注为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骨干产业项目,注重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措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要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以石滩地村为例,积极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兴旅游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为贫困人口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就业提供机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目前石滩地村的林果业、木耳业、家庭手工业都展现了良好势头,将来必定要在其中或者寻求更好的主导产业,形成“一马当先、多马并行”的良好局面。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商扶贫,通过信息化手段把藏在大山深处的资源转化为财源。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金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
四是要把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有效帮扶统筹起来。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的项目、资金、技术,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一帮一”活动等方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与地位参与扶贫全过程,使贫困群众始终在精准扶贫中唱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肖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