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利,山东荣成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隶书委员会、篆刻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河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多次担任国家级书法评委。书法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西安碑林、湖南常德诗墙等多家机构收藏。
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书法楹联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美术馆、陕西西安碑林、湖南常德诗墙等收藏。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普洱茶书法展评委,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书法节评委等。
近期作品:
相关链接:
书法贵观自在
文怀沙
上世纪末,我和老伴在河北参加了一个学术活动,结识了书法家郭永利。
提及永利,首先要说他的人品,他是一个难得的谦谦君子,没有时下的浮躁之气,平和宽厚,诚素仁笃。受人品影响的是书品,我将郭永利的隶书创作视为是他人生境界的另一种诠释方式。
隶书又叫佐书、史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这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具体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不会无视历史的存在、无视根与本。做人不能忘记根本,习书亦如此,我主张要想方设法地取法古代存留至今的原迹,以期与先贤达成心灵上的默契,曾听庞中华多次介绍他的好友郭永利“于汉碑博学约取”,诚如是,永利,得之哉。
我有不少以隶书闻名的朋友,如刘炳森、张海等,个性、修养以及艺术见解的差异,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故友潘伯鹰曾说:“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在形体上,由隶书演进,固是无待多言的事实,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法的各种变化。”充分揭示出隶书多变的广阔的艺术空间。在这个大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也都是渺小的。
书艺如做人,贵观自在。这种“自在”从何而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化靠长期积累,学习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人类进步总是靠渐变所引发的质的飞跃。因此,尊重秦汉传统,学习秦汉传统,和永利老弟一道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为子孙创造出无愧于当今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是我所期望的,我想,这也是永利所期望的。
(文怀沙,斋名燕堂,号燕叟。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
与郭永利老师谈话,总会被其亲切谦和、彬彬有礼的态度吸引,交谈轻松、愉快。郭老师案桌上有两本厚厚的笔记,用来记录生活的感悟,其中一句“生活中的朋友则是自己找到的亲人”让我记忆颇深。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与郭永利亦师亦友,在多年的交游中,袁老师对郭永利的谦和君子风赞赏有加,自《周易》乾卦中的“元、亨、利、贞”四德中取“利,义之和也”之意,欣然为他赠号:“和之”。郭老师的作品集生命体悟、处世态度及其厚重广阔的德行于一体,除去艺术语言的选择,他的作品更多了一层责任和道义的担当。
书法抒情乘兴而
出,尽兴而上
郭老师说:“书法是书者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书者性情、修养、见识和处世习惯的综合体现。一幅好的作品,不仅反应出书者的心境与胸怀,而且能令观者如揽人生境遇,如见书者落落风姿。”
“书,心画也”生活中的郭永利亦是将自己的生命体悟和处世态度反映到他的书法世界里,自觉地将他所推崇的“中和”之道作为书法创作的审美命题。他的作品行距数落,字距从容,章法力求严整;远观辄见平正散淡,通篇流转浑穆豪迈之气;近品于峭激处蕴纡余,于倔强处寓款婉,疾涩有度,真趣盎然。
书以观德,德以立人
郭老师说,人生在世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读书第二,写字第三。唯有德行深厚者,其书法才能沉雄博大胸怀,朗朗然而如观庙堂,其间肃穆典雅之气象,沉静豁敞之思想,林泉高致的境赏,令人如沐儒雅古风。书雄强豪迈的恢弘之气,令人如见当世中华之振兴崛起。
在几十年的习字经历中,他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书者的意义,不在于一种身份,也不在于一种职业,而在于书法创作中获得体验的能力,获得精神释放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书者创作了书法,而是书法成全了书者。有道是“书以观德,德以立人”。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而是人的心境和胸怀的表现,所以要想写好字,只有多读书,以读书涵养人的气质、修养、人品,以书养字,提升书者的性情,提升作品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