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延禧攻略》还是《如懿传》,最近清宫戏的服化道比起上个十年来说进步了不少。虽然朝服吉服常服啥的还是傻傻分不清,但小道具做出来都有模有样,摄像机给大特写是没问题的。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串儿”。
在北京,“撸串儿”有两个含义。一是去各夜市烧烤摊觅食,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猪牛羊肉、板筋和大腰子;二是用各种方法使手串更加珠圆玉润,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鬃毛刷子、汗手和鼻子油。
要知道,在魏璎珞和如懿的年代,念珠还是世俗社会舆服制度的一部分。娘娘们的十八子都出自造办处,用料及色彩搭配现在看来也非常讲究。而如今站在潘家园拿“串儿”当锁子甲穿的中年大汉,我们对他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左手一大串菩提子,右手拿着刷子日日夜夜也不知道刷个啥。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璎珞”是梵语意译,大意是环状的首饰。头上、颈上和小腿手臂上的都算。古印度人经常用它彰显身份,和现在戴大金链子差不多。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印度的国王大臣是“环钏璎珞,而作身佩”,这是便是“串儿”的雏形。
带珠子是宗教徒的习惯,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莫不如此,大多是用来给念诵的经文或尊号计数的。早期佛教受印度教影响比较大,把数珠这东西也借用过来了。所以虽然律部没有记载数珠,数珠却在中国生根发芽。而泰国等地的南传佛教遵从律部,就不兴这个了。所以如果碰上假和尚来推销佛珠,正确做法是双手合十:“萨瓦迪卡,我信小乘的。”
数珠既然来到中国,就得名正言顺了。《木槵子经》和《数珠功德经》等都讲到数珠可以去除烦恼和业障。但这些经文问世很晚,真实性要打个折扣。最“原教旨”的佛教数珠是用木槵子做的,黑不溜秋,不好看。你没见过的话可以买斤龙眼剥开,它们都是无患子科,核儿非常像。
大约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土不拉几的木槵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之丝绸之路带来了各色各样的宝石,“串儿”的滥觞便出现了。白居易有《水精念珠》诗一首:“磨琢春冰一样成,更将红缕贯珠缨。似摇秋露连连滴,不湿禅衣点点清。……”从“连连滴”、“点点清”看来,这串水晶数珠还比较素气老实。
而到了宋代,数珠就学会了“劈腿”,也就是下面分出两串小珠。这是后世“记念”的原型,我们后面会讲到。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个“劈腿”有什么讲究呢?你别说,南宋的商业指南《百宝总珍集》还真记载了。其中“菩提珠”一条提到了四句口诀,但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持过紫色菩提子,金钱银钱两下安。上有骨董多人爱,若无七宝去头难。”
后面还说明:“此数珠若有金银钱及七宝零碎事件,逐件估价例。”啥意思?就是老板拿到一串丑丑的木槵子,一般都要安上金银钱和“七宝零碎”,要不然就不容易“去头”,也就是出手。如今我们买串儿,上面除了珠子往往还会有隔片、降魔杵、小葫芦、小铜钱等。所以假如有老板忽忽悠悠地告诉你佛珠上这是啥那是啥的一堆讲究时,请保持清醒头脑,然后默念一句——
“宋代奸商早就用过这招啦,不好使!”
上图是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108水晶念珠。我们看到明代念珠已经劈成了四条腿,还捎带着尾巴,整个儿摊平了像个小王八。这个四条腿叫做“记念”,捻珠子时计数用的,现在文玩市场上就直接叫计数器,简单粗暴。
再对比一下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记载:“珠上记念有宋做玉降魔杵,五供养,天生小葫芦一寸长者为奇。鹅眼钱,海巴,五台灵光石,白定窑烧豆大葫芦,玉制界刀、斧子、鳌鱼、转轮子,皆挂吊珠上作记念,千万数也。”这其实已经很像清代的朝珠了。以四爷时的造办处档案为例:
(雍正元年)于十二月三十日,装严得珊瑚数珠一盘,随碧牙西背云一件、蓝宝石坠角三个、青金佛头四个、坠角一个、新松石计念三十个、松石塔一个,总管张起麟呈进讫。
于十二月三十日,装严得菩提数珠一盘,随珊瑚佛头四个、松石塔一个、新松石计念三十个、红玻璃坠角三个、酒黄玻璃坠角一个、蓝玻璃背云一个。总管张起麟呈进讫。
这个总管名字有意思,叫张起麟。大家看完可能有点云里雾里,这配佛珠咋还安个佛头呢?其实这些都是配件的名字。以上面这串朝珠为例:这串朝珠除了108颗东珠主珠,还有四颗红珊瑚的大珠。这四颗,左右的叫佛肩,上和下的分别叫佛脐和佛头,统称结珠或隔珠。佛头一般还有个塔形帽子,叫佛塔。佛塔下面垂出的一坨绿色叫背云,末端的水滴叫坠角。三条小腿是记念,上面说过了。
本来古代挺素气一东西,你看这乱的。
纵观历朝历代,只有清朝在舆服制度里弄出“朝珠”这么个东西(朝珠的名字则是乾隆以后才有的)。这是因为打从努尔哈赤起皇帝们就信藏传佛教。朝珠制度化,一是配件融入了密宗的一些元素,二是严格规定了珠子质料和丝绦颜色,三是规定了使用场合。简单来说,就是皇亲国戚和中高级官员在穿朝服的重大场合才能挂用。假如你看到清宫戏里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挂着珠子,那不是皇上是和尚。
当然,朝珠以外的珠子没这么严格,比如同出一源的“十八子”。十八子其实就是迷你版朝珠,一般也有佛头、佛塔、背云和坠角,但它的搭配和佩戴都比较随意。除了手里拎着当手持,也可以挂在胸前当压襟。
在晚清,十八子冬季崇尚宝石质地,夏季崇尚木石质地,总的来说材质非常多样。《清稗类钞》里说:“多宝串,以杂宝为之,贯以彩丝,妇女所用,悬于襟以为饰。”其实不止妇女,随着“串儿”的宗教性越来越弱,装饰性越来越强,到了清末,连皇上也堂而皇之地挂“串儿”了。
随着八旗子弟的下移,手串在民间普及开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炒热钱,手串老板是专业的“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市场经济兴起后,一些过去被批判的记忆逐渐复苏。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开放对台湾的探亲游后,台湾人掀起了第一波收购古董字画的热潮,由此开启了文玩市场的大幕;九十年代,古董字画的“漏”捡完了,大家又玩玉雕和紫砂壶;到了二十一世纪,连紫砂壶的漏都没有了,京津玩家才发起“核”战争,开始炒核桃、核雕和各种菩提子。
所以说,手串大热也就差不多十年前的事。为什么是被京津中年男带起来的呢?一是他们“去古未远”,有八旗和朝阳仁波切的文化影响;二是这些人差不多刚到了追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拐点,而手串是附庸风雅最简单的法门;三是手串什么价位都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怎么理解呢?比如玉雕和紫砂壶,成本搁在那了,再怎么放漏也不能白菜价卖你啊。而入门的手串,你别说,还真就是白菜价。古代的珠宝卖得贵,无非就是开采、运输和加工困难。而现在,佛教七宝里的玛瑙、水晶、珍珠和砗磲等,做成制品简直不要太容易,其他如翡翠和田玉等也是如此。几十块钱,完全可以买一串珠宝材质的入门手串。木头质地的也大致如此。
当然,更有意思也更常见的,是所谓的“菩提子”手串。
菩提子不是菩提树的种子。它狭义上指薏苡(就是八宝粥里薏米的变种);广义上,任何植物的小型硬质器官都能做菩提子。有人说至少得是圆的吧?还真不。传统的薏苡、木槵子、金刚菩提都是圆的,而现在为了炒作,什么支楞八叉的“菩提子”都来了。
比如,四角菱的果实像个菱角(其实也就是菱角),运到文玩市场改叫啥?“牛头马面菩提”;露兜树种子也不叫露兜了,一看像朵花,改名“滴血莲花菩提”;酒椰种子全是虫蛀一样的纹路,怎么办?就叫“千眼菩提”。东南亚人最早迎接中国经销商都是懵逼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中国人把这些奇形怪状的种子买去做什么。
最厉害的是前段时间被开发成菩提的南酸枣。它顶部五个孔,打穿屁股串起来有六个孔,于是南酸枣不叫南酸枣了,叫“五眼六通菩提”,而我们知道五眼和六通都是佛教词汇。有时候我真服了这些老板,都tm怎么想出来的?
当然,文玩商人编故事的能力是一流的。不论什么菩提子,老板都能给我们忽悠出三点:一是产量稀少,二是具有历史悠久的佛教背景,三是对身体有益处。我一直搞不明白第三点:文玩的“微量元素”居然能通过佩戴进入体内,这是看不起皮肤的新陈代谢吗?
但你别说,前几年还真是什么手串都有人买单。比如星月菩提,2014年前后7*9mm规格的108佛珠能卖一千多。现在经过打磨加工的一百出头,不经加工串起来卖的几十块;再比如2013年兴起的椰壳,最疯狂的时候9mm规格的108佛珠竟能卖到五千。对你没看错,就是椰子的壳,而现在呢?要多少有多少。我就纳了闷了:其他植物不知道就算了,难道连椰子都没见过吗?
2010到2014年是手串最疯狂的时期,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这几年大家逐渐冷静,最后接盘的卖家就只好欲哭无泪了。正如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中年人的热钱也无处安放,手串的火热说白了就是资本火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文玩传统一直采取原始的“口碑相传”,绕开广告营销走,所以才能躲避广告可能面临的行政监管。这样,泡沫就更不容易被发现了。
但是说到底,咱开心就好嘛。毕竟除了串儿,还有什么能充当社会人和小文青共同的精神食粮呢?
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佛教的念珠是跟印度教借来的,现在恪守律部的南传佛教里仍然没有。你能找到戴佛珠的泰国和尚算我输;
二、佛珠最早只用土不拉几的木槵子,珍贵材质是后起的。至于配饰,诚实的宋代商人已经告诉了你是因为他们想多赚一点钱;
三、手串市场现在相对遇冷。如果你想买装饰品,我推荐你买手串;如果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不推荐你买手串。因为许多佛经都极为繁琐地规定了佛珠的种种,真讲究起来能累死你。比如《诸佛境界摄真实经》里规定的指法:
于佛部,应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于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于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于莲华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于羯磨部,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经载,于佛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于莲华部,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于金刚部,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能用这一套指法捻完佛珠的,我建议去参加电竞,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