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石柱段湿地保护区位于重庆石柱县西沱镇长江岸边,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以长江一级支流水磨溪流域为核心,又名“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2.2万亩。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一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保护区设立于2009年,如今却有近四分之一被石柱县推平建设工业园,珍贵的湿地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个耗资巨大、用自然保护区换来的工业园,并未产生想象中的收益,多年来仅有3家企业入驻。(据《新华每日电讯》5月4日报道)
灰褐色的大工地与长江及绿色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一块巨大的伤疤,把湿地自然保护区破坏得面目全非。毁了绿水青山又没换来金山银山,实在令人痛心,让人感慨。
“毁湿地造工业园”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了眼前利益而漠视生态环境建设,甚至片面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同时,此事还暴露出发展眼光的局限、发展思路的狭隘。石柱县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4%,特色农产品、自然康养等生态资源丰富,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具有优势。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的西沱镇,是长江上游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又与三峡库区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寨隔江相望。保护好这块珍贵的湿地,发掘好历史文化,完全有条件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可据当地一些干部透露,前些年县里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重视不够,只是一心要上工业项目,建园区搞工业。此前在县城周边搞了工业园,效果一般。为了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于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搞开发,在长江边上建工业园,结果由于物流不方便、邻近的地方条件更好等原因,盲目上马的这一园区满目萧条。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发展思路的局限,与绿色发展的理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最终只能损害生存的依托与发展的根基。石柱县的做法提供了新的反面教材,为更多的地方敲响了警钟。
前不久,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河北日报也曾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不是“零和博弈”,那种认为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论调是错误的,那种执迷于旧有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渐成共识的大背景下,石柱县依然“毁湿地造工业园”;面对上级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仍在加紧建设和招商引资,并试图通过调整保护区规划让“生米煮成熟饭”……所有这些,都说明陈旧的发展理念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是何等根深蒂固。
湿地上的工业园只是表征,落后的理念、陈旧的思路才是病根;病根不除,“毁湿地造工业园”之痛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