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山东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用“电击疗法”戒“网瘾”吗?还记得江西豫章书院以“鞭子抽、关小黑屋”惩罚学生吗?这些打着“戒网瘾”等旗号的特训机构,频频引发舆论口诛笔伐,即便如此,虐待儿童的痛心事还是一再上演。新长征,这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锦绣山庄内的青少年成长学校,自2009年来,接纳的学员最小10岁左右、最大的28岁。多名受访学员在采访中表示:与体罚同时存在的是思想控制,告密、举报之风盛行。(上观新闻4月9日)
有关各式特训机构的内幕与真相,这些年媒体报道披露的不算少。无论是打着戒网瘾的旗号,还是标榜“行为训练”,这类机构的运转模式和“教育”方式都大同小异,比如封闭式管理、军事化,乃至暴力体罚,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体罚+洗脑”。在办学资质上,这些机构也多涉嫌违规。它们屡屡被曝光,却难以在根本上禁绝,监管部门的暧昧态度难辞其咎。这点在过去的媒体报道中已多有揭露。
明显问题重重的“特训”,至今依然大有市场,部分家长不惜冒着风险把孩子送进去。这种社会心态显示了一种教育惯性,值得剖析。
报道中受访学员在特训机构的“惨痛”经历,让人愕然,却难言意外。这些年发生多起的特训机构学生死亡事件,已足以反映其中的“野蛮”与失序。类似事件发生后,舆论多呼吁要规范这类机构的发展,这种建议可以理解,但揆诸现实,特训机构所要面对的或许不是规范的问题,而是压根儿就不应该存在。
要知道,这些多数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所谓特训学校,声称可以帮助孩子“戒网瘾”,可以矫正他们的行为,暴力和“洗脑”就是它们的全部手段,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特殊”方法。所谓的军事化封闭管理,素来就容易诱发种种暴力。看清这些,期待剔除特训机构的暴力,就等于要求一个人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地。因此,要想让孩子远离这种“噩梦般”的特训,最为根本的做法,只能是从家长到社会都彻底告别对“特训”“强力矫治”的迷恋和幻想。
问题恰恰就在于,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入特训机构,未必不知道里面可能充满“暴力”,但相较于让孩子变得“听话”,一定的暴力教育,在他们看来或许是正常的,也是值得“忍耐”的。这种思维和教育观念,或许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中能够找到来源。然而,即便抛开这种做法是否涉嫌违法不谈,所谓的强力矫治效果,也只是一些家长“一厢情愿”式的想象。
从媒体的调查来看,从特训机构出来后,学员与家长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那些惨痛的经历,更可能给孩子留下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让人尤为遗憾的是,近年来,与各类特训机构的内幕被屡屡曝光相对应的是,它们的生意似乎越来越好,“经营范围”也愈来愈广。过去,特训学校的“主题”多指向帮助孩子戒网瘾,现在一些家长送孩子入特训机构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厌学逃学,有的是早恋,有的纯粹就是“跟父母没话说”。数年前,有媒体预言,治疗网瘾,已经从医学和教育问题,逐渐变成一个消费指向。今天来看,这一预言无疑被一步步印证,不只是治疗网瘾,但凡被认为“不听话”的孩子,似乎都可以被送入特训学校进行“改造”,而对家长来说,这可能仅仅只是一笔额外支付的教育消费而已。
可到底如何定义孩子“听话”与否?凡是孩子有家长不懂的爱好、暂时难理解的生活方式,都该被视为洪水猛兽,加以强力矫正吗?如若此,随着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加深,是否会有更多的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入特训机构?
现在社会上流行谈焦虑,其中教育焦虑就是突出的一种。可从特训机构的生存逻辑及其对应的社会心态看,不少时候,所谓的教育焦虑,很可能仅仅是源自一种对孩子过度期待和强力矫正的执念,是一种教育误区的外化表现。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它更需要被“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