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第三方机构拿了经营者的钱,出具的安全检验报告并不具备很高的检验效果,甚至像一些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机动车性能检测一样,给钱就“合格”,难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北京市日前清理规范第三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自酿酒成品安全检验合格报告”也成了被清理的一项。这意味着,今后自酿酒在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时,不再会被强制要求提交一份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安全检验合格报告”,食药部门也不得再设这一限制“门槛”,自酿酒的审批将变得更加便捷。(4月10日《北京青年报》)
自酿酒在目前确实成为一种风潮,不仅在家里享用,不少人还拿出来经营。在电商平台,自酿酒的种类多到超乎想象,甚至到达上千个品种;线下的自酿酒销售也是种类繁多、势头迅猛。这些自酿酒所含的成分五花八门,多数都没有任何安全认证,生产者也无相应的生产资质,令消费者感到安全难以保障。正如专家所说,自酿酒由于没有专业资质,没有品质控制措施,没有监督检验管理,比正规企业酿造的酒还要让人担心。
正基于此,有关部门在审批自酿酒的经营许可时,才增设了一道门槛——在餐饮服务中提供自酿酒的经营者,在申请许可前应当先行取得具有资质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对成品安全性的检验合格报告,也就是常说的“自酿酒成品安全检验合格报告”。然而随着时日变迁,自酿酒这一道质检关口,被一些经营者慢慢攻破——一些第三方机构拿了经营者的钱,出具的安全检验报告并不具备很高的检验效果,甚至像一些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机动车性能检测一样,给钱就“合格”,难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北京将“自酿酒成品安全检验合格报告”清理掉,正是基于沆瀣一气的检验造假。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将来如何保障自酿酒的安全以及消费者的权益?相关部门表示,今后将加大对自酿酒产品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力度,因为事中事后的监管更能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
与此同时,还应建章立制,避免自酿酒行业继续游走在灰色地带。行业人士透露,由于餐饮服务商售卖自酿酒涉及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等,由多个不同部门负责,如何监管尚没有明确规定。责任划分不清楚,则管理起来也就力不从心。另外,对于自酿酒,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但在落地和监管过程中却出现真空地带。电商销售的自酿酒同样也缺乏监管。这些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规范。
总之,自酿酒“安全检验合格报告”不能一废了之。清理了“安全检验合格报告”门槛的行业生态,更考验监管的智慧与能力。在国外,比如韩国,随着在家亲手酿造啤酒的人逐渐增多,政府即完善了有关啤酒制造的法律,同时对自酿酒行业做出了明确引导,任何人都可以在相关网站上获得有关家庭酿酒的相关信息与各种制作方法,提出或回答有关家庭酿酒的相关问题。我们也应当在这方面下一些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