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丁小溪 罗沙 熊丰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也是衡量司法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司法机关不断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动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动真碰硬,坚决破除阻碍公平正义的顽瘴痼疾
从立案审查制,到立案登记制,再到各类方便群众诉讼的措施——曾让人深恶痛绝的“立案难”成为历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的两高报告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司法机关近年来迎难而上,通过扎实的改革促进司法公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代表说。
切中要害,直面影响刑事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
全国法院试行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法庭调查三项规程;
推进庭审实质化,完善侦查人员、鉴定人、证人出庭作证机制;
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
更加充分保障律师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
……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可称之为维护司法公正的筑基之举。”最高法新闻发言人林文学说,“证据展示在法庭上,有理说在法庭上。无论什么人打官司,找关系不如找证据。”
过去五年,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不批捕62.5万人、不起诉12.1万人;人民法院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纠正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司法体制改革刀刃向内,努力让每一起案件的判决都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公正司法,全面护航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司法机关带来了新的课题。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公正的红利不断释放——
从最高法出台加强产权司法保护17条意见、制定保障企业家创新创业10条具体措施,到检察机关严惩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犯罪,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系列司法“组合拳”给各类市场主体吃上“定心丸”。
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司法机关重任在肩——
人民法院审结民间借贷案件705.9万件、互联网金融案件15.2万件,检察机关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8.2万人……司法机关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给出亮丽的成绩单。
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离不开公正司法的力量——
2017年夏天,备受关注的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案在宁夏中卫中院一审调解结案。涉案8家污染企业在投入5.69亿元用于修复和预防土壤污染的资金基础上,再承担环境损失公益金600万元。
从最高法制定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解释,到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1万件;从检察机关连续四年开展专项立案监督从严惩治破坏环境犯罪,到最高检挂牌督办64起重大案件……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踏出坚实步伐。
司法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
公正司法,不止于扬善惩恶,更能树立规则、引领风尚。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在司法领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说。
司法为民,就要打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执行难”直接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过去五年,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联合国家发改委等60多个单位构建信用惩戒网络,“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
司法为民,就要坚持百姓有所呼,司法有所应——
从制定关于劳动争议、食品药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司法解释,到开展家事审判方式改革试点;从惩治涉医犯罪、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到扫黑除恶不留死角;从妥善审理征地补偿案件,到设立旅游法庭,就地化解旅游纠纷……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是司法机关前进的动力。
新时代昭示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我是全国12万名法官中的普通一员,但却是能以一纸判决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份力量!”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二庭庭长厉莉代表说。
人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司法机关扬帆前行,让公正之光暖人心田。司法制度建设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扎实迈进,必将创造法治中国建设新的辉煌。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