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越来越注重加强与广大群众的沟通联系,通过搭建政务网站、领导信箱、热线电话、官方微博等各类平台,不断拓展和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有些时候,“正在处理”的回复更像是一种模式化的说辞,强调的是“正在”,而非“处理”,其结果就是让群众陷入遥遥无期的等待。(据《人民日报》5月24日报道)
事情从调查到解决总是需要一定时间,正常的“正在处理”无可厚非,但上面提到的“正在处理”却远离了这一本意,成了与“只微笑不办事”“不贪不占也不干”同列的“新衙门作风”。
一定意义上,这种“正在处理”比态度蛮横、公然的不作为还要恶劣。表面上看,“正在处理”不是不作为,而是积极作为;不是慢作为,而是“正在进行”中。正因如此,群众才会对其心存期待,但现实却表明,这样的“正在处理”实际上是一面“懒政”挡箭牌,是另一种“拖字诀”,所谓“一拖二慢三糊弄”。同时也是一把伤人于无形的“软刀子”——“正在处理”往往只是进行时,难有完成时,必然不断消耗公众预期,损害政府公信力。
这种“正在处理”,既是阻碍地方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堵在党和群众之间的“隔心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正在处理”出现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宗旨意识的缺失和对群众感情的淡薄。只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就不会抛出“正在处理”之类的托辞。
公事快办,雷厉风行,理应成为一种必备的机关作风和办事理念。浙江新近颁布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这是全国首个“最多跑一次”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的政务服务自此有标准可依。这就是在向“正在处理”之类的衙门作风开战。有的地方还推出了“读秒办事”窗口,其目的就是让群众办事快起来。这也说明,消除懒政、不作为现象,除了加强教育引导,还要强化制度约束,以制度处置推诿、拖延等问题,促使各级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群众的事情上心、用心,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让群众在实干、实政、实效中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