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高层的密集发声,雄安新区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4月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编制新区规划,强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京津保腹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按顶层设计,雄安新区有七大任务,涵盖的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等,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相比于浦东、深圳新区,雄安新区的投资规模也是巨大的。有报告分析,深圳固投从1990年71亿增长到2016年4078亿,年复合增长率(CAGR) 达31%,而浦东固投从1990 年的14亿增长到2015年的1773亿,CAGR 达38%。而雄安新区的投资规模也不在少数。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认为,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大,20年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将给水泥、钢铁、铁路、交通等行业带来明显增量需求。
不过,在当前形势下,依靠大量的财政投入可能有些困难。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朱微亮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建设靠财政大投入、大项目拉动的可能性将减小,更可能通过税收激励等方式,激励民间资本真正融入,达到财政的“挤进”效果。
事实上,何立峰表示,下一步,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
“根据新区建设需要,研究提出相关具体支持政策。同时,在专项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对新区相关交通、生态、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何立峰说。
目前,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大力推广PPP模式,以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业内人士表示,PPP模式无疑是雄安新区比较可行的路径,尤其是新城的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光靠原有的建设模式无法解决。
刚刚调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原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也多次提到PPP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上,许勤曾提出,探索组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建立健全PPP政策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交通、环保、综合管廊等设施建设,加强科技、质量、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供给。
在今年两会上,许勤在广东代表团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发言表示,建议加强对各地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具体实施方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