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邯山区南堡乡刘村,共有220户,1100多口人。位于邯郸市区南部,距邯山区政府7公里处,市第一中学南门东行即到。
刘村历史悠久,据1984年编辑出版的《邯郸县地名志》记载,1967年深翻土地时,该村在耕地中挖掘出刘姓家族墓碑。碑中言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56年)已经建村,村已延续近2000年,是一个名字未改的千年名村。
《邯郸地名源说》(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介绍,刘村在明朝出过孟八旗的元帅,因诳驾谋反,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当初孟八旗村里其他姓氏害怕遭受株连,纷纷迁出,以姓氏称朱庄、张庄、王庄、巩庄和高庄,为纪念原为刘村人,又在村名前冠以“刘”,俗称刘朱庄、刘张庄、刘巩庄、刘高庄等,当地人称“一刘庄”或“一溜庄”,意即一片小村庄。至今刘村一带村庄的老人都说,明朝的时候刘村很大,有十八盘井,二十四座庙。《邯郸县地名志》也有记载。
张之翰情归刘村
七百多年前历史的深情回眸,近八百篇诗词文赋的流韵芬芳,古代学士的仕宦历程、人文清怀,张之翰----一个兴利除弊、勤政爱民、政绩赫然的元代官吏,一个绩学通儒、文坛大家,一个生于斯、葬于斯的刘村人……
元代大诗人张之翰在《西岩集》里有著名诗句“千里归心,六年愁抱。不觉朱颜镜中老。故园茅屋,依旧白云深绕”,就是抒发对刘村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张之翰(1243-1296年),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元代诗人,出生、归葬于刘村。张之翰祖籍为山西火山军(今山西省河曲县东北一带)。据史料记载,金代大定年间,张之翰伯祖(父亲的伯父)张进参加进士科考,路过邯郸,病死于刘村,家里前来办理丧葬事宜,村里人热情厚道,慷慨相助,全家看到刘村一带民风淳朴,便举家迁居刘村。
方志记载,“君资性颖悟,弱冠学业日进,为当代名流奖予”,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初,张之翰任洺磁路知事,后曾在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任职。元中期,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负责纠察地方官员的重要职务)。
张之翰虽然自青年时期就离乡游宦,却终生怀有一腔乡愁。他“因疾谢事”侨居高邮时,居所即名“归丹斋”。“丹”既邯郸。战国赵国的钱币上就把邯郸写作“甘丹”。赴任松江的第一个清明节,他写下《金缕曲·乙未清明》:“……试以危栏西北望,但接天烟无重数,空目断,故山路。先茔松柏谁看护,想东风,杯盘萧索,饥鸟啼树……”张之翰桑梓情浓,他在他的诗词文章中多次提及“贱子生邯郸”、“邯郸张某”和“邯郸张之翰”等。
张之翰为官清正,在朝中很有声望。病愈后复任户部郎。至元末,升为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兼劝农事。他在此职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减汰虚数漕米十万石”。原来,元朝廷每年都要从江南北调大量稻米,当地官员以弥补漕运中耗损为名,在田赋定额外又增加了虚数量,以便从中贪污。当时正闹灾荒,农民负担重上加重。张之翰明察其弊,向朝廷直言,果断地核查田赋实额,裁去虚数,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松江府志》记载,之翰有古循吏风,当时灾荒严重,而租赋很重,以十万计,他向朝廷力除其弊,后得祀于名宦祠。当地人为永远纪念张之翰的善政,把他写的《检荒诗》刻在石头上,昭传后世。二是在“百废俱兴”的市政建设中,创造了“西湖书院”,设置“先圣燕居楼”(供孔子排位的地方),修复“贡学堂”(儒生课考和讲学之所),建立“松江小学”、“上海县学”、修筑“社稷坛”,这些举措对松江地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史书称赞他“有古循吏之风”,“文声政绩辉辉并著”。
张之翰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其诗清新逸宕,有苏轼、黄庭坚之遗;文亦颇具唐、宋旧格。晚号西岩老人,故以“西岩”名集。一生创作的诗文词章汇为《西岩集》,收录诗文、乐府共三十卷。明朝初年编入《永乐大典》,清朝乾隆年间入编《四库全书》。张的诗很有名气,尤其是脍炙人口的《镜中灯》,流传甚广,有“张镜灯”之美称。
更为可贵的是,《西岩集》卷十三中有他忧国忧民、关心货币发行、提出货币改革前瞻性建议的记载。在向朝廷上书的谏书《铸币议》一文,面对“自中统至今二十余年中间,奸臣柄国惟聚币贸易是物,其数十倍于初币日多,而日贱金帛珠玉等日少而日贵,盖不知称提有致也”的现状,他提出三条建议:一策,针对大家不再信任目前流通的货币,朝廷出资兑换,使之能够继续通行全国。二策,铸造新的金属货币,使原有的货币折价。三策,发行纸钞,更新现行的货币,收买现行的货币。至今在《中国货币思想史》一书中还对张之翰赞誉有加,可以说,他是700多年前中国货币改革的设计者和思想家。
张之翰积劳成疾,公元1296年卒于松江府任上,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葬于他热爱的故乡刘村。当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李谦为其撰写了碑文。清朝以来他还与廉颇、蔺相如、李牧、刘邵等16人名入乡贤祠,飨乡人供拜。
其子张禁,生卒年不详,元延佑、至治年间在世,著名词人。字野夫,号古山,官至翰林修撰,作品收于《古山乐府》。 清人朱彝尊、汪森编篡的《词综》收入他的诗词五首。
刘村深入挖掘张之翰父子人文资源,经过精心策划、建造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张之翰纪念馆,通过寻访村民,找到了镌有篆书“故知府张君神道碑”的张之翰墓碑碑额,放置于张之翰纪念馆中,纪念馆详细记录了张之翰一生的政声建树、为民业绩和文学成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元代文化专题展馆。
邯郸往事---浓缩邯郸人的集体乡愁
今天,一进入刘村,迎面就是400米长的民国风情街,街道两旁商铺的建筑形式都是以1920—1940年民国冀南建筑民居为特色。街道上陈列着民国时期的路灯、马车、人力车,再现历史的街景,让人感觉穿越了时空。参观者从这里走进刘村,仿佛穿越了时光,走进民国街巷,感受怀旧之风。
民国风情街走到尽头就是“邯郸往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介绍,民国风情街和“邯郸往事”馆这两个景点,将串联起村里的文化节点,为即将开拍的微电影等影视作品创作提供拍摄基地。
邯郸往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由山东聊城古猿影视道具有限公司、市天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南堡乡刘村村委会联合推出的文化旅游项目,是刘村倾力打造的“美丽乡村”的核心展馆。基地为民国建筑风格,占地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包括展示馆和体验中心。
“邯郸往事”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大背景,浓缩场景、集中展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邯郸爱国主义事件和人物,通过文字、图片、大型军事器械等实物再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邯郸这片热土上,波澜壮阔、慷慨悲壮的感人史实。
展馆与众不同的是,馆内建造很多小场景。比如说民国时期的洋货馆,里面放置有旧时的点钞机、老式打字机和时兴一时的舶来品。当铺里放置着各式各样的旧时代当品,高高的柜台上放置着大算盘和旧时的账本,来个账房先生就能开张了,让人想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记载。裁缝铺里老式的缝纫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进入铺子,大脑里真的会出现一个挎着软尺的小裁缝,为你热情张罗,让人感慨时光荏苒,流连忘返。
一厅主要展示了邯郸义和团八义士,八杆大旗闹城东,各个历史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烟馆、当铺、洋货馆以及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煤矿工人的生活场景。二厅为民国早期邯郸爱国人物(民主人士、科技、实业等),大名七师学生运动、工运、农运、商会等团体爱国运动。
著名画家陈坚的《1945·999·南京》抗日战争受降油画复制品也在厅内,整幅画气势恢弘,生动传神,以纪实风格记录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庄严场面,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的佳作,每一名参观者看后无不动容。
到解放战争的厅馆现在也基本布置完成,青少年体验馆也即将对外开放,届时邯郸人想寻找家乡过去的实物影响,在这里将大饱眼福,带给您无尽的思绪……
不能不提的熬小盐
光阴如梭,今天的刘村搭乘国家新农村政策的东风,锦绣康城的幢幢高楼,使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但是村里的老人们仍然告诉子女们不要忘了上世纪人们熬小盐的苦日子。熬小盐是人们的集体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刘村人一直以吃小盐为主。因濒临滏阳河,灌溉均用河水,耕地盐碱化严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是刘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的人们常常靠淋小盐收集食盐。
淋小盐,第一道工序是先收集盐土。地下水位浅,随着地气上升,地下水的盐份也随之冒出地表,含盐多的表土色重,发潮,发暄,只有一两厘米厚。地里盐土俯拾皆是,收好之后堆成堆,接下来就是熬盐。第二道工序是淋盐水。支起一口大铁锅,底部要有小眼,做到漏水而不漏泥。锅底再铺上席片、旧布之类。然后把盐土放入锅内。土不要加满,距锅沿二寸,再加满清水,浸透。锅下置大盆,接缓缓淋出的水,淡酱色,就是盐水。头遍淋出的盐水单放起来,再续清水。二遍淋水含盐少了,也不扔,再加进锅里淋盐水用。淋过三遍后,剩在锅里的泥,可作肥料用,含硝酸钾,适于沙质土壤。 第三遍工序熬小盐,支完好无裂纹大锅一口,放入头遍淋出的盐水,点火加热,锅底渐有细小白色晶体析出,就是小盐,一大锅约有十几斤产量。盐层以上的水淡黄色,是卤水。待盐层稳定以后,将卤水盛出,放在盆内,慢慢又有晶体析出,成坨状,有冰纹,就是硝酸钾,可以做火药。剩下的液体,含氯化镁、硫酸镁、氟化钠,就是用来点豆腐的卤水。 第四遍工序晒小盐。将析出的水用容器在房顶暴晒,水分蒸发干后,白色结晶物就是小盐。小盐装入细布口袋,反复以清水冲洗,杂质越来越少,盐面越来越白,最后吊起来风干,就是食用小盐。
刘村的小盐,一直吃到70年代初,后来村里在耕地里打了多眼机井,不再用河水灌溉农田,土质渐渐得到了改良,加之小盐卫生标准低,至70年代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的人们随意在超市中就能买到包装精致的食盐,不知还能否记得,在刘村历史上,农民发明、传承了这么一门古老的谋生技术?你是否意识到,在我们的血液里是否流淌着小盐的余味?
完整的传统村落应当包括民宅建筑、庙宇祠堂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应该当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传统戏剧、音乐、传统手工做的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紧邻市区,刘村的传统民居等保存下来的较少,但是刘村人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的热情和信心,从张之翰纪念馆、邯郸往事展馆再到熬小盐的民俗的挖掘,刘村人实实在在就是要为邯郸人保留下一份珍贵的乡愁记忆。
有家的地方就有乡愁,有乡愁的地方就是家。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灵魂,刘村将用浓郁的乡土气息、乡愁气息迷醉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因为人们在这儿找到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