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限制“老赖”消费和出境、限制“老赖”担任公司职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向“老赖”说不,取得明显效果。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赖”担任公司各类职务共计4.2万人次。
然而执行难仍然普遍存在。重拳出击背后,如何才能让“老赖”不再“赖”?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重拳出击:多管齐下整治失信者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大到开公司,小到个人消费,我国正在拉起一张围堵“老赖”之网,使严重失信者处处难行。
7月4日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24小时直播“抓老赖”,660多万网友参与见证围堵、制裁“老赖”的全过程。此外,针对“老赖”问题,近年来各地各级各部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限字令”:限出行、限高消费。年初,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188件执行案件向269个失信被执行人和单位发送限制消费令的同时,向三家互联网旅游服务公司发送协助执行通知书。这是国内法院首次要求互联网旅游服务公司协助限制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老赖”。
“曝光令”:大屏幕、信息联网。近期,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在火车站广场及候车厅大屏幕上发布多组失信被执行人名称、照片、执行案号及未履行金额等信息,每隔10分钟播放一次,加大对“老赖”的曝光和施压力度。
“强机制”:加约束、增威慑。云南省进行地方立法,使用执行救助机制解决“执行难”。
重诚信:推动公平正义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等44家单位联合签署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布,明确“老赖”不得购买飞机票、高铁票,“老赖”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同时还限制其买房、度假,限制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等。一名法官告诉记者,这些规定对“老赖”的打击作用明显。
在4月召开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暨执行案款清理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提出,要实现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目标,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藩篱。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文杰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出招治理“老赖”,有利于整肃市场经济环境,树立社会诚信理念,维护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