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刊文《七问邢台大贤村洪灾》,就此次洪灾“发生前是否有预警”等七个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追问。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前后通报的死亡人数为何差别巨大?媒体盘点了死亡人数的“动态变化”:7月20日,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清飞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洪水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多位村民证实,由于不满经济开发区“隐瞒”伤亡人数的行为,22日上午8点多,上百名村民做出了堵路行为。22日晚间,邢台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第一次变更了伤亡人数,9人死亡、11人失踪。对这一结果,大贤村村民仍不满意。随后邢台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截止7月23日9点,洪灾已造成邢台市境内死亡25人,失踪13人。而其中,大贤村共有8人死亡,1人失踪。
对于几次公布的伤亡人数差别较大的原因,当地官员解释说,当洪灾刚刚发生之后,很多区域还处于失联状态,因此无法快速准确地统计这些区域的伤亡人数。因此,在灾害之初,伤亡人数统计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救灾工作不断进展,本来失联的区域情况越来越明晰,伤亡人数的统计就会越来越准确。这就是几次伤亡人数统计不同的原因。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新闻,是为了让读者对事情进展和过程的脉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实际上,很多事情无须进行太多的分析、解读,只要将事实和细节公诸于众,公众仅凭常识很容易就能判断真相。既然洪灾之初无法准确统计伤亡人数,为何官员接受采访要宣称“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吗?根据采访录像显示,就在距离王清飞接受采访地点不足百米的地方,村民张二强家里的一对儿女就被洪水冲走,于21日和22日分别找到尸体,确认死亡。也难怪村民对官员的言论产生强烈不满,做出集体堵路的行为。如果不是村民堵路,如果不是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舆论倒逼,相关数字是否会被当作“国家机密”严密保护起来?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后,死亡人数都是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而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遭受质疑,这已不是第一次。湖南育才中学踩踏事故、株洲跨桥事故、王家岭矿难等事故的死亡数字都曾受到过公众的质疑。按理说,官方数字应该是最权威、最准确的,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却屡受质疑,实在是发人深省。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单单是因为公众“多疑”吗?恐怕未必。公众的质疑并非全无来由,明明死了那么多人,你非要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怎么让受灾村民和公众信服?
人命大如天,究竟死了多少人本不该成为“机密”。而近年来一些事件的死难人数却由于地方政府的遮遮掩掩而屡屡引发社会质疑,安全事故或自然灾害最终往往演变成了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某些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损害公众的知情权;而问题的实质,显然还是出在政府信息运行体制上。政府信息不开放或不完全公开,公众和舆论监督便无法充分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去,各种疑虑和传言由此而生。媒体《七问邢台大贤村洪灾》能否得到明确解答?何时类似问题无须媒体和舆论追问?只有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监督制约制度和问责制度,方能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真正构建起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