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16廊坊经洽会重要活动之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高端会议现场。
河北新闻网5月18日廊坊电(记者常方圆)今天上午,2016廊坊“5•18”经洽会重要活动之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高端会议在廊坊国际饭店举行。嘉宾之间展开重量级对话,就京津冀产业对接转移、转型升级等议题进行讨论,为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建言献智。
京津冀产业创新基础好,为全国提供引领和示范作用重任在肩
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在致辞中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对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京津冀地区产业体系完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并存,制造业与服务业各具特色,钢铁、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京津冀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实现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关键是通过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探索产业创新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模式,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承接转移、集群集聚、整合重组——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用这12个字总结了河北在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特点。他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一次有关产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的空前浩大、深刻、精细的变革。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承接天津高新技术的延展,通过同类产业、上下游产业的集聚达到规模化、专业化,通过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发展先进向产业中高端迈进,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创造的良好发展条件,是其他省份没有的机遇。
在题为《作为先行先试改革平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演讲中,“改革”两字,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提到最多的词。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应仅仅被看做是行业、产业发展和企业合作方面的事,而是中央要求的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既是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先行先试改革平台,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为京津冀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去产能抓创新,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新路径
推动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李毅中从落实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角度出发,为河北工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提出具体建议,尤其是有关“去产能”问题。李毅中建议,京津冀产业重组过程中,需要转移的产业,首先要淘汰一批、退出一批,搬迁、重建要以减量或等量置换为原则,将重点放在技术进步、设备更新、节能环保等方面,防止借转移改造之名行新一轮的盲目扩张。李毅中表示,钢铁、煤炭是河北“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那些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无销路、危及安全、改造无望、资源枯竭的企业要调整,要退出市场,对那些资不抵债,甚至依赖贷款过日子的“僵尸企业”,要下决心实现市场出清。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依靠创新。北京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二分之一的两院院士、五分之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列出多组数据,说明北京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同时,他认为,北京没有打破单中心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功能过度集聚,创新资源并没有在周边地区得到很好的外溢,北京周边地区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赵弘以廊坊为例,分析了京津两地如何能更好地受益于创新协同。赵弘建议,廊坊应强化创新主体的建设,在鼓励支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吸引一批有意向在北京周边布局的外埠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廊坊,并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新型孵化器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集群的打造,通过企业之间相互关联,降低配套成本,并在此基础上集聚创新要素,引入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服务于创新的要素,形成以知识外溢、知识共享为特征的产业生态体系。此外,廊坊及河北其他地区还应继续强化空间资源优化,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如尝试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人才交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接续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