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9时许,一场绵绵细雨过后,青县的天空变得湛蓝清澈,舒卷自如的朵朵白云间或飘过,画面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曼妙。青县“爱在天下”慈善协会的小院里,数十位孤寡老人或眯缝着眼睛怡然自得地欣赏着戏曲,或三五成群聊着家长里短……他们正幸福地等待着即将出锅的大包子。据了解,每逢周日,志愿者们都会如约相聚在这个小院里为孤寡老人蒸包子,已经坚持了两年。
心声:
如同过年般盼着 老兄弟们再聚首
5月15日6时许,43岁的徐洪毅早早地起床了,走进爱心小院厨房巡视了一圈,墙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大编织袋茄子,个个鲜嫩无比;案板上不锈钢盆里的油条,已被志愿者们提前切成了碎末儿;黑得发亮的木耳在清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徐洪毅拎起一袋面粉倒入和面机中,配以适量的水和酵母粉,在机器的搅拌下慢慢发酵。
看到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安排好,时间也差不多了,徐洪毅掏出手机给负责到村里接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打去电话,细心叮嘱,“开车一定小心点儿,可别伤着老爷子们”。
青县大盘古村74岁的胡殿勋老人,与徐洪毅结识已经有7个年头。老人一生未婚,膝下没有子女,便把徐洪毅当成亲人一般看待。“早就盼着你们来了,上了年纪嘴就馋,特想吃你们蒸的大包子,更想和老弟兄们聚聚,拉拉家常。”当天8时许,看到志愿者到家门口来接他,老人一边稳稳地坐到车上,一边絮叨着和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们”聊天。
当天,徐洪毅共派出4辆面包车接孤寡老人到小院里吃包子。距离县城较远的青县流河镇的爱心志愿者,还派出一辆车把当地7位老人送了过来。还有一些身体状况还算不错的孤寡老人,是自己蹬着三轮车、电动车或者自行车赶过来的。当天共有40多位老人聚集在爱心小院里。
现场:热气腾腾的大馅包子端上了餐桌
8时30分许,40多位老人陆续赶到爱心小院,他们在院子里悠闲地唠家常时,十多名志愿者正在后厨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沧廊高速木门店收费站的4名志愿者七手八脚地给茄子打皮;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青县当地人大姚,则动作熟练地把茄子放入菜馅机中,眨眼间,两大编织袋茄子变成了两大盆菜馅儿;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志愿者,竭尽全力把菜馅儿中的水分挤出来。木门店收费站的志愿者孙青浩平时就比较喜欢下厨,看到其他人都在做调馅儿前的准备,他自告奋勇煎鸡蛋碎。煎完满满一盆,他已经汗流浃背,但听到志愿者们发出的啧啧称赞声,他会心地笑了。
曾在石家庄开过饭店的志愿者老赵,比较擅长面点,徐洪毅把他喊到搅面机旁,老赵抓起一小块面团放进嘴里,“面发得差不多了,但有些酸味,再放些碱面吧!”徐洪毅遵照老赵的意思小心翼翼地抖动着右手往机器里添加碱面。很快,面和好了,馅儿调好了,志愿者们开始各显其能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一屉屉包子接二连三地架到了大铁锅上,伴随着一缕缕蒸气的冒出,包子的香味儿在小院里弥漫开来。
包子熟了,老人们脸上洋溢起心满意足的笑容。“大伙儿都夸包子好吃,有的老人一顿曾经吃过12个!”徐洪毅说,老人吃完之后,志愿者们还会给他们捎上几个带回去再吃一顿;因为身体原因来不了的,志愿者会开车把包子送到他们家中。
思考:除了吃喝,老人更需要“精神家园”
孤寡老人聚餐的场地是一栋上下共5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是徐洪毅的老房子。为了做公益,徐洪毅把房子腾出来当作慈善协会的大本营。门上的春联已经褪色,但两行字依旧清晰:爱在天下行,慈善敬老乐。
“在救助过程中,我和志愿者体会到,老人们除了吃喝,更需要的是精神家园。”徐洪毅说。2009年,经营农资门市的他在下乡过程中看到农村有很多孤寡老人没人照顾,便成立了“青县爱在天下爱心群”,成员只有10个人,主要为孤寡老人送点生活用品,也曾救助过大病儿童。到了2014年,他的队伍壮大到近600人,照顾的孤寡老人多达130人,爱心足迹遍布青县各地。同时,爱心群也终于有了身份,成功注册为青县“爱在天下”慈善协会。
2014年6月,徐洪毅提议,今后把每周日定为聚餐日,开车到村里把孤寡老人接来吃顿“团圆饭”。蒸包子、炸丸子、做烩菜,志愿者变着花样给老人们做好吃的。如今,这个“规矩”已经坚持了近两年,孤寡老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家,每个周末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日子。
“虽然开车接送有些麻烦,但把老人们接来,让他们有个精神家园,这比送多少吃的喝的都更有意义。”徐洪毅说,他和志愿者的任务是收留流浪者并为他们找家,找到的就送回去,找不到的就照顾到去世,而老人百年后的殡葬事宜也全部由他们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