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到,老百姓们便开始了说猴讲猴,但在老北京人中间还流传着另一个习俗,那就是“摸猴”。这所摸之猴却非动物园中的小猕猴,而是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内的几只石猴。此猴究竟有怎样的来历?背后又暗藏怎样的玄机?春节期间将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白云观摸猴,你知道怎么迅速准确地找到它们吗?
“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
说起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猴虽不是六畜之一,但已有百姓开始养猴耍猴,随后生性好动、聪明伶俐的猴子还成为百姓心中身体健康灵活的象征,人们借猴养生。时至唐朝,在北京市郊古朴深幽的白云观中开始流传着“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的传说,自此来白云观的人们都不忘去亲自摸一摸那几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猴。这三只石猴分别隐藏在观中的三个角落,故又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之说。白云观的匾额系生铁铸造而成,其寓意是企望白云观坚固持久,像铁铸的一般,故有了“铁打的白云观”之美誉。“三猴不见面”意思是三只小石猴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诚心寻找,难以见到。
相传,这三只石猴分别为金猴、灵猴、神猴,到北京白云观的香客和游人,往往要觅猴摸猴的。据说白云观里有三处刻猴,逐一摸过,会得福佑顺遂。三处均为浮雕,刻得又小,倘若是第一次寻找,找齐了也并不容易。比如在券门边上的一个,仿佛故意藏在那里,但照样被摸得圆润光亮。桥栏望柱雕猴,具有安澜意义,这得于申属猴,主水。河北沧州杜林古桥的雕猴,也被摸得光滑滑的。当地传说,摸猴可以消灾祛病。除此以外,还因“猴”与“侯”同音,故只要摸了石猴便可马上“封侯”。
第一只石猴——山门石猴寓意“非礼勿言”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并改名为太极宫。但金泰和三年(1203)突现大火,太极宫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损毁。后至金正大四年(1227)道教名人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遂取名白云观。直至今日,白云观依旧是道教圣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白云观中的三只石猴所处位置不一,也有着不同的象征和寓意。通常一进白云观便可望见第一只石猴的踪影。第一只石猴刻于道观正门斗拱东侧的浮雕底部。整个浮雕被称为“坎离匡廓图”,其间不仅有祥云缭绕,还雕刻着6只栩栩如生的仙鹤,并取其谐音“六合”以喻“乾坤运化”、“六合同祥”。
乍眼一看,或许许多人都会觉得这只石猴有些突兀,它的出现甚至有些多余,但以道教的眼光来观赏此猴,不难发现这只虽只有9厘米的石猴却在整幅浮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道教讲求养生长寿,而擅攀援,身手敏捷的猴头则是长寿智慧的象征。道书《云笈七签》中就曾说道:“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此处即指,人们通过模仿猿猴可活络筋骨以达到身体灵活,行动敏捷之功效,并求得天地与人体自身的平衡和谐,从而延年益寿。因此画中石猴也有着活天地之灵气的寓意,从而有助于乾坤运势。除此之外,第一只石猴也寓意着道教“守庚申”中的“非礼勿言”一说,并且石猴之上长着各类芝草,也表达了道教中食素无为,摒弃内心贪欲的观念。
时至今日,每位到过白云观的游客都会伸手轻抚一下这只象征着幸福安康的石猴,尤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前来祈福许愿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而这只人们触手可及的石猴也早已被众多祈福的双手抚摸得模糊不清了。
第二只石猴——侧墙石猴寓意“非礼勿视”
穿过石门,走进白云观内,道路的两侧砖墙上也刻着许多风格迥异的砖雕,而西面八字影壁的底座上则刻着第二只石猴,这只石猴身形与第一只石猴相似,并延续了第一只的精细与灵动,虽也已模糊不清,但其神韵与灵性依旧如昔。仔细一看,不难发现砖雕中的石猴正别过头去,因此也寓意着道家“非礼勿视”的教义,即面对功名财禄,不为所动,眼不见,心不见。
除此以外,早前白云观的高道陈旅清也曾向李正养先生解释过摸猴一说:“道教效法天地、崇尚自然,‘猴’同音为气候的‘候’,所以‘摸猴’意在摸(顺)着节令气候变化,遵‘道法自然’之理。”若寻找到了人生之理,方可恬淡安宁,健康美满。
第三只石猴——石碑猴寓意“非礼勿听”
朝着观内雷祖殿走去,进入东侧院后,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九皇会碑”,此碑为纪念白云观中香客功德而立。第三只石猴就刻在此碑底座的一侧。相较前两只石猴,第三只石猴形体略大,约有十几厘米,形象也更为清晰。这只石猴一脚跨在山石之上,一手搭额摸耳,另一手则高举蟠桃,颇有齐天大圣之风。此情此景也印证了道家中“非礼勿听”的教义。
第四、五只新石猴——十二生肖中猴最受欢迎
随着“摸猴”风俗的传播,白云观内又出现了第四、五只石猴。1989年春节,在窝风桥旁的竣工石碑上刻上了第四只石猴,只不过这只石猴尺寸更大,约有二十几厘米高,并跪于桃树之下,手捧仙桃做献礼状。
元辰殿是白云观香火旺盛的殿堂之一,尤其在每个新年伊始,前来拜祭自己本命神的人不计其数,以求一年的顺利。1993年,白云观请人在元辰殿对面西墙上修建了刻有“十二生肖”图案的浮雕,浮雕长10米左右,高约1米,12只动物按顺序排列。大概是受“摸猴”习俗的影响,来这里的人都喜欢去摸一下自己的属相动物,以求它的保佑,其中猴子自然是吸引人注意力最多的一个,它也就成了现在白云观里的第五只“神猴”。
全国各地的“猴”俗
1.炕头上的“护娃猴”。我国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农家的炕头上,都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头狮),是专门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会爬行的婴儿的。母亲用一根红绳子穿过石猴腿部的圆孔,再把红绳的另一头拦腰拴住娃娃。据当地人说: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长大以后精明能干。
2.码头上的“护航猴”。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门峡、陕县一带古老的渡口码头上,在木船靠拢码头时系绳用的木桩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似在东张西望。老艄公解释说: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它,可保驾护航,人船平安。
3.拴马桩上的“避瘟猴”。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包括山西)一带,特别是陕西的渭南地区,村村都有拴马石桩,许多拴马桩的顶端都雕有石猴,称“避马瘟”(弼马温的谐音)。走进农村,拴马桩、槽头边、农民居室,你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马瘟”的位置。
4.贺寿之神“抱桃猴”。猴子与“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缘。自然界的猕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孙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至今,民间为老人贺寿时,仍以桃子作为祝寿象征。
5.祈求功名的“马上猴”。马上猴的谐音和吉祥口彩是“马上封侯”。与民间玩具中的“背背猴”(辈辈封侯)都是一个意思。猴与侯谐音。侯者,官也。
文/葛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