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开发无止境。河北,作为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5.68%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开发探索,虽然山区面貌有所改观,但太行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尚未根本改变。
“沟域经济”的兴起,为河北省广大山区用好山场资源,摆脱贫困,趟出一条小康路,也为把太行山区建成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产业区奠定了基础。“沟域经济”开发建设模式,使太行儿女拿到了通往“金山银山”的钥匙。
顶、塬、坡、沟、滩立体开发,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沟域经济”最大资源和财富
太行山土层极薄,降雨量偏少,干旱严重,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不足12%,林木难以成活,“光山秃岭和尚头”是它的普遍写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发展“沟域经济”?
前南峪人不会忘记,1963年的一场洪水,把村里人建国后勒紧腰带筑起的拦水大坝、蓄水池和600多亩梯田冲了个精光,老祖宗在山坡上留下的4000多棵百年老栗树,也有一半被连根拔走。痛定思痛,溯根求源,荒山秃岭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差是因洪致灾的主要原因。
然而1996年特大洪水过后,前南峪村受灾不见灾,其他地方一片狼藉,这里独显绿荫环绕、清水潺潺、林茂草丰,成为世外桃源。
实践给人以惩罚,也给人以启迪。两次特大洪水,天壤之别的结果,让前南峪人切身体会到:山区开发生态优先的重要性。
认识到这一点的前南峪人,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不管东西南北风,绿化荒山不放松。
绿水青山,是靠愚公移山精神拼出来的。
发展“沟域经济”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这一观点是在荒山治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三个结合”立体开发沟域综合治理模式:在治理方法上,先上后下、上下结合,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封(山)造(林)管(护)结合。在工程设置上,做到坡面坑坪结合、梯壕结合、沟内塘坝与固防坝结合。在植被配置上,根据不同的自然立地条件筛选物种,做到了川道杨柳青结合、沟坡干鲜果结合、山顶松橡槐结合。
顶、塬、坡、沟、滩立体开发,沟域综合治理让前南峪村树多了,鸟多了,山青了,水绿了。
如何挖掘经济潜力,让满山绿色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开始向科技和人才要效益,先后引进技术专家150多人。他们对山体土壤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对原有落后树种进行改造,淘汰经济效益不高的用材林,改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栽植各类干鲜果树12万株。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目前,前南峪全村10条大沟8000多亩山场,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其中果树30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达6800元。
“没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沟域经济’的兴起。过去我们认为,矿产是资源、是财富,现在我们认识到,生态是发展‘沟域经济’最大的资源、最大的财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已届花甲之年的郭天林从多年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让自然美景与传统村落串珠成线
林木覆盖率90%,植被覆盖率95%。沟域内蜿蜒的柏油路依山而建,把一道道山沟相接相连。河塘渠坝随地势而修,似飘带缠绕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随山势转弯,如行云流水……这就是沙河市红石沟2万亩生态休闲农场发展“沟域经济”呈现出的美景。
农场负责人张保国介绍,农场流转了2个乡镇9个村2万亩荒山发展“沟域经济”,如今,整个沟域内不同村庄的荒山已由原来的各自为政,变为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他们首先对十几条沟进行了统一规划,不仅在沟域内绿化荒山,种植了松、柏、槐等绿化生态林,还因地制宜栽种了核桃、樱桃、苹果、杏、李子等18种果树上百个品种,引种了葡萄、草莓、蓝莓、欧李、大樱桃、火龙果等设施水果,林下种植食用菊花。同时,硬化水泥路面30公里,修建大小蓄水池20座,防洪坝8公里。
记者发现,与周围的荒山秃岭不同,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所在的十几个山头已变成层层梯田,种上果树。有树的地方就有路,蓄水池镶嵌在各个山顶,节水输水管四通八达,通到每一棵树下。从山顶到沟底,人工林地、草地涵养水源;水平梯田、鱼鳞沟拦截坡面径流;谷坊坝、小塘坝拦泥蓄水,实现了浊水不下山、泥沙不进川。
山上的满眼绿色让人心醉,山下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绿树掩映、山泉环绕,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沟域内张下曹村的古民居很有特色,在把荒山变绿的同时,我们按照‘修旧如旧,典雅实用’的原则,对民居院落进行了修整,青砖木门古色古香。我们要让游客看田园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变美丽乡村为游客留恋的地方。”张保国说。
“沟域经济”是一个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的系统工程,要让“沟域经济”产生规模效益,就要让自然美景与传统村落连珠成串。让山区不同的沟域村镇相接、区县相连,让山区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都是景。这样才能把“沟域经济”做大做强。沙河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岳杰认为,把“沟域经济”连珠成串,让游客领略到美丽田园、绿色生态的静谧与惬意,还需政府、社会、村民的共同参与。
岳杰的观点如今在许多山区县形成共识,今年年初,内丘县对全县沟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统一部署,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按自然沟域把全县山区分为几条大的沟域,2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整体推进。
在邢台,全市“沟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正在制定,计划把果品生产型、采摘休闲型、生态观光型不同类型的“沟域经济”实施连片开发,打造多个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亮点。
从“卖风景”到“卖创意”,特色品牌赋予“沟域经济”强大生命力
过去,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曾经论筐卖、论堆卖,甚至论车卖。如今,“富岗”牌苹果论个卖,上等苹果一个可以卖到100元。小小苹果做出了富民产业、知名品牌和健康文化。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2.9万元,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2.6万元。
变化源于特色品牌价值的应用,源于岗底村不仅依靠“沟域经济”建设发展传统的风景旅游,还借助“沟域经济”走上生态品牌的发展思路。
10多年的不懈努力,“沟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岗底村6000多亩山场涉及的“三沟两峪一面坡”满是绿色,变成山青、水秀、风景宜人的优美景区。
令人叹服的是,为带领山区农民靠山致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扎根岗底16年,经过精心培育和反复试验,为“富岗”苹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果农就像工人在果园里生产苹果。他们还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苹果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根据苹果上的标签码,在富岗网站查询到苹果在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59项安全信息,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全程监控。“吃‘富岗’苹果就是吃营养、吃绿色、吃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依托“富岗”的品牌效应和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富岗”干果、禽蛋、小杂粮、食用油等系列产品应运而生,“沟域经济”带来的品牌效应,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岗底村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与岗底村依托“沟域经济”开拓品牌效应不同,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则在守护生态资源的同时,探索从“卖风景”到“卖创意”的农旅融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借助“沟域经济”发展起来的绿水青山,搞起了农业休闲体验。“台湾创意采摘园”内,火龙果、凤梨等热带水果绿意葱茏。“绿色科普园”内,小朋友可以把课堂搬到山野,在这里感受“过程式教学”,了解蔬菜、水果的生长过程。“开心农场采摘体验园”内,普通市民可以前来摘水果、种蔬菜、做沙拉,在林中嬉戏。
“我们这儿不仅能领略2万亩绿树山场形成的自然风光,而且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能让游客圆农夫梦,从草莓、樱桃、蓝莓、灯笼果到李子、桑葚、葡萄、石榴、桃、梨、杏等水果,什么时间来游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张保国介绍。
专家认为,我省的太行山区有着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气候条件,更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每条沟域都应从区域实际出发,根据区位、构造、资源、产业基础,因沟制宜、探索培育个性化的产业,用自己的“一招鲜”打造吸引消费者的看点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卖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是“沟域经济”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相关
“沟域经济”面面观
“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沟域经济”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沟域经济”以生态优先为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沟域经济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发展沟域经济必须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并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必须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侧重山、水、林、田、路、村的统一打造。
■发展“沟域经济”目标是提升生态环境,富裕山区农民,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城乡服务均等、山川景色秀美、人民幸福的山区。
■发展“沟域经济”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方式,高效整合,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加强政策和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沟域经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