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嘉宾:
省农科院院长 王慧军
省农业厅副厅长 李永山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 段玲玲
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张拴洋
省农业环保总站站长 唐铁朝
河北农大经贸学院院长 赵帮宏
河北亚雄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殿雄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年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的“第六产业”。
什么是“第六产业”?“第六产业”与我们正在推行的三产融合有啥关联?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赵红梅
“第六产业”是个什么产业?
记者: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三产融合,我省更是明确提出发展“第六产业”,一二三产业怎样融合?它与“第六产业”有何关系?
段玲玲: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面临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发展窘境,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 2 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
王慧军:“第六产业”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与我们提倡的三产融合互动内涵一致,其概念实质是强调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产业融合。
李永山: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农业本身具有多功能性,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过去我们只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其实在生产过程中有多功能价值,比如植物开花期间可以观赏,结果期间可以采摘,初级农产品加工后可以走向更大市场。
唐铁朝:提倡“第六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考量。受“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挤压,农民单靠生产环节利润有限。必须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可以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创造出更多新型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
怎样让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
记者:发展“第六产业”,意味着农业要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但就我省现状而言,要求农民成为从田间生产、车间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能人才是不可能的,如何让一家一户的农民获得“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
赵帮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第六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其它国家成功的经验。日本农业曾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经营单位较小,这一点与我省颇为相似。但是,他们依靠以农业为主业的株式会社,让小农经济走上了农工商联合道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张拴洋:我省已有8.3万家农民合作社和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为“第六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我们的合作社规模小,能力弱,眼下多数只能在一产领域发挥作用,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二三产领域难有作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应使合作社规模做大,功能健全,让龙头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紧密关联的经济共同体。一句话,就是要把现在生产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农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组织,实现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
王慧军:“第六产业”更多的是强调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农民利益,三产融合更多的应是一个经营主体内部的产业融合,比如说以家庭农场为单位,把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户。同时还提倡以合作社的方式把农户、家庭农场连接起来,将越来越细化的多个环节整合成一个分工合作的有机体。
李永山:发展“第六产业”,让农户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既要在观念上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又要实现经营模式、体制、方式等方面的突破。在更多地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的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
如何拓展三产融合发展新空间?
记者: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个性化、体验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消费需求扩张。面对这些“消费导向”,农业该如何抓住机遇,完善产业链条,为三产互动拓展更多空间?
武殿雄:按照“消费导向”发展“第六产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第二产业链条举足轻重。就我的经验看,寻求农业自身产业链条的完善,可为三产互动拓展更多的空间。
河北亚雄集团最初只进行蔬菜贸易,之后上马蔬菜育种、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逐渐打开市场,近两年又在北京开拓了200多家品牌超市,每天进京销售300多吨蔬菜。去年又推出农业休闲旅游采摘项目,从源头育苗,到末端产品加工、冷链运输配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应有尽有。三产融合带动2万农户年增收2600多万元。
张拴洋:我省现状是,相对于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农业产业链条短。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但每年半数玉米作为加工饲料的原料卖到外省,果品也是以初级产品销售居多,缺少精深加工。农业产业链条的“短腿”,造成了农产品应有的附加值大量流失。
唐铁朝:发展“第六产业”不仅要延伸产业链,还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发展好第三产业。我省地理地貌齐全,农村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丰富,可以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森林草地、古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发展农家乐、户外游等新型业态,通过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把农村服务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李永山:打铁先要自身硬。搞“第六产业”,首先要围绕农业生产本身做文章,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富有当地特色的加工制品等等。尤其要创新流通方式,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让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农产品初加工,进行品牌销售。同时,也要进一步开发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链接:
“第六产业”发展方式灵活多样
日本的“地产地销”模式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战略的核心是促进“地产地销”。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将本要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
日本“第六产业”强调支持农业后向延伸,形成立足农业资源利用的农村二三产业,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乃至旅游等消费环节的利润,防止工商资本通过前向整合兼并农业,加剧农民对工商资本的依附关系。因此,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优先支持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
三产融合形式不拘一格
据了解,三产融合发展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包括:
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家庭农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涉农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方式实现。
一二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一二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
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开发食品短链,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食品短链的方式,重视本地食品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食品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 整理/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