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二十多年前,曾经富饶的渤海,寂静、湛蓝,海边渔村百姓世代以渔为生。可如今,眼前的这片海已经日渐贫瘠。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品种从30多种减少到10种左右
4月15日,在这个本应是捕鱼的黄金季节里,黄骅市的南排河中心渔港旁,渔民任月连赭红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任月连是黄骅市南排河镇小辛堡村村民,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和父辈们在海上捕捞的情景。“那时候,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捕完毛蛤蜊捕螃蟹、捕完螃蟹捕鲳鱼、捕完鲳鱼捕鲅鱼、捕完鲅鱼捕海蜇……往海里一看就一群一群的鱼,一网下去拉上来几百斤大对虾,近一米长的黄鲇鱼、大鲅鱼到处都是。”
如今,这片熟悉的大海里已经“没货了”。任月连说,现在渤海湾可捕捞达产的捕捞种类只有生存能力较强的皮皮虾、螃蟹等极少数品种,传统渔业特产带鱼、黄花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鲀等几乎绝迹。
数据显示,渤海渔业资源已由过去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品种从过去的30多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最近20多年,黄鱼、鲙鱼、鳓鱼、银鲳、带鱼等渤海久负盛名的经济品种以及低值的毛虾、毛蚶等资源已经相继枯竭,主要经济品种已长期形不成鱼汛。
渤海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曾被誉为“聚宝盆”、“渔业摇篮”,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渔业专家估计,如今渤海的海洋生物资源已经比20年前减少近50%。
逐利捕捞和水质不断下降,让渤海湾日益不堪重负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我省海洋捕捞业从风船渔业向机船渔业转型,捕捞强度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迅速增长,当时渔业管理追求的是产量,强调“增船增网、多捕多捞”,很少考虑资源保护问题。
此后的20多年里,各地捕捞能力普遍增长3—5倍,拖网作业和定置作业竞相发展,渔场作业由季节性生产转向全年追捕,高价值鱼类的产卵和越冬群体被大量捕捞,海洋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据专家估测,如今,渤海作业渔船捕捞强度已超过生物资源再生能力2—3倍。渔民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渔船越造越大、渔网越下越长、网目越织越密,使得资源衰退与过度捕捞形成了恶性循环。地方政府及渔政管理机构由于执法力量有限和出于民生角度考虑,最小网目尺寸、最低可捕标准、幼鱼比例检查、取缔“三无”渔船等资源保护措施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情况下,渔业资源就成了“公地”:它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渔业资源的不断减少。
此外,水质的不断下降和沿海工程的建造也成为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
海洋生物的产卵育幼场、索饵场集中分布在河口附近以及近岸海域,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政府推进港口、滨海工业区建设,填海造地、航道清淤、油气开发、工业抛废,占用了大量近岸海域,这导致潮汐潮流改变、海区底质被破坏等,致使周边海域的渔业利用价值降低。
渤海是半封闭的内海,每年大量污水入海,由于栖息地水质变劣,一些以潮间带和浅海为栖息地的贝类生存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Ⅰ类、Ⅱ类水质海域已不足60%。
严格保护制度,实施耕海牧渔,尽早恢复渔业资源
为了缓解渤海的渔业资源压力,从2004年开始,我省每年都要组织虾、蟹的放流行动。1995年开始,我省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效果逐渐显现。实施放流、伏季休渔制度之前,对虾每年的产量只有几吨,现在对虾的年产量能够稳定在1500多吨的水平。
从多年的管理实际来看,压缩近海捕捞能力,最大的难点在于渔民缺乏生活出路。渔业专家建议加大对渔船改造、网具更新和渔民转产转业支持力度。同时,渔业执法严格执行渔船“双控”、建造审批、捕捞许可制度,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同时,商港和渔港的港池、航道、锚地,划定常年休渔海域,以确保渤海渔业资源尽早恢复。
针对水质下降问题,相关专家建议,我省应建设省、市、县三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进行常态化监测并实行污染总量控制措施;建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先行赔付机制,落实好资源补偿措施;制定海域环境修复方案,在河口和滨海电厂、碱厂、炼油厂、钢厂排水口周边,建立环境监测点,营造以人工藻场为主的净水复合生态系统。
严格措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耕海牧渔的一些办法也逐渐被采用。
2013年,省政府《关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2020年,省级每年投入专项资金7000万元,用于海洋渔业安全保障体系、海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代水产种业体系、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这是近30年来唯一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的支持渔业全面发展的文件,有力推动了全省现代渔业建设。
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洄游性和隐蔽性的特点,需要长期性、连续性的资源调查做基础。渔业专家建议,要组织大型科研机构、专业海洋院所广泛开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对资源蕴藏量、可捕量、种群变化及其与饵料生物关系做长期监测和研究,为今后合理放苗、限额捕捞、渤海渔业资源的恢复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拟在黄骅投建北方水产种业工程中心,项目建成后,黄骅将实现水产品研发-养殖-加工-销售的全新产业格局,也将为我们的增殖放流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黄骅市水产局办公室副主任仝雅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