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海兴县文史学者多年的研究和印证,推断沧州东部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重要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大致是沿大运河——无棣沟(古黄河下游)——大口河(出海口)——古无棣港。古代的无棣港就在今海兴县小山乡和香坊乡附近的大口河西南岸。海兴作为沧州海运的一个缩影,有渔盐之利,且物产丰饶,古时就是贸易出海的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一推论与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编著的《河北经济史》中提到的古代“沧州无棣港既是中枢转运港,又是河北海运的母港”的观点不谋而合。专家表示,充分认识和挖掘这一重大发现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介绍,2011年,海兴县历史学者孟建华著文《九河故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指出,《金史·地理志》记载盐山县(含今黄骅、海兴、孟村及无棣北部)有四镇:海丰镇、海润镇、利丰镇、襆头镇。这是唐宋时期的四大物流重镇。其中唐代的海丰镇在今海兴县苏基镇东尤村。以上区域,曾多次发现沉船等遗迹。近年来,朔黄铁路、石黄高速、荣乌高速相继开工,对黄骅、海兴境内多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宋金瓷器和大量瓷器残片,以定窑、磁州窑为多。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研究,多着眼于泉州、广州、南京、宁波、扬州、漳州等漕运和南北货物集散地,而对于沧州这一渤海起航线的研究几乎空白。
4月11日,专家学者在海兴县对唐墓、辛霞公路、老宣惠河故道、古沉船遗址等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课题相关的遗址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研究和实物观摩,专家们对位于沧州的古代无棣港加深了认识。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根据1987年秋在海兴县大口河盐场开发工程中发现的一艘西汉早期的大型沉船推测,古代无棣港开通的时间最晚在秦汉时期。他认为古代无棣港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隋唐时期)丝绸最主要产区的商品出口,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古代无棣港的资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沧州乃至河北发展经济提供历史借鉴经验。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宝得出结论,自汉代以来,沧州就是与东北亚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有非常发达的海路和港口。据《唐会要》卷八七《漕运》记载:“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 《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薛大鼎传》的记载更为详细:“无棣渠久废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不论是《唐会要》中的“无棣河”,还是《新唐书》中的“无棣渠”,都要有港口。由此可知,无棣港既是中枢转运港,又是海运的母港,在唐代就已经很发达了,并在东北亚交往或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斌推断,北朝时期沧州麻姑遗迹的存在,无疑说明这一地区至迟在北朝时已经是很重要的海上通路,正像宋元以后源于福建的妈祖信仰向全国的扩散一样,海上女神麻姑或许也经历了一个自北方滨海扩散到江南地区的过程。这对于重新理解中古以前北方滨海的人群移动和海上交流,是一个重要线索。
河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陈瑞青认为,沧州港在唐代前期得以恢复,后在边疆形势、藩镇体制的形成等条件下,其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北方重要的海运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