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精神疾病客观诊断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日前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宣布,通过检测眼睛的活动,可以判断人是否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对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理学教授李幼东表示,这一发现如能有稳定支撑,那么将有望促进开发出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新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由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症状各异,病人呈现出来的又“千姿百态”。“精神分裂症能够用实验室检查出来的手段很少,因此诊疗上基本是凭经验。”李幼东说,同一症状不同医生也许会诊断出不同的结果,也难以像对发热病人检查白细胞一样,通过具体的检查数值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说明。
尚无法明确病因,家族遗传患病率较高
很多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大脑的哪个部位分裂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李幼东解释说,精神分裂症不是大脑结构的分裂,而是认知思维情感与周围环境间的不协调,如明明内心或环境气氛是悲伤的,患者却表现得很欢乐。大部分患者的头脑是清楚的,意识是清晰的,智力良好。有一种说法:“精神分裂症与天才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这类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是智力超常的。
据介绍,截至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虽通过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异常、神经生化异常、环境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较密切关系,但仍无法明确其病因。
有临床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中患病者为一般居民的数倍,且血缘越近,患病率越高。精神分裂症母亲的子女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20多年临床实践中,我也发现一家三代病人同时治疗的情况并不少见。”李幼东说,除遗传因素外,研究人员对脑结构成像的研究发现,约1/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CT及MRI造影检查中,发现有轻微的脑萎缩现象,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皮质萎缩,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的早期就已存在,也有一部分病人在大脑的边缘结构中存在问题。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表现为内向、孤僻、多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环境不良、生活动荡、学习紧张、升学受挫、失恋、夫妻不和、意外事故等导致的心理负荷重者,在遗传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病。”李幼东说,虽未能发现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确实使就诊患者明显增多。
检测分析眼球活动,可提供临床辅助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目前,精神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客观检查多为无创伤的检查。”李幼东说,如用一些脑电地形图、心理问卷测查、头部的CT及核磁检查作为参考,抽血化验对脑递质的检查目前基本只用于科研。
日本研究小组在研究中,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由观看图像和动画,发现患者此时的视线活动与健康人相比极端低下。而让精神分裂症患者用眼睛追逐显示器上活动的目标时,研究人员也发现存在异常。研究小组根据视线移动距离和注视时间等5个指标,成功地以超过88%的准确率区分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
“检测眼睛活动的系统是一套红外线瞳孔追踪、摄像记录及自动分析系统,通过选择不同的光学镜头及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模块,可测定眼球的运动轨迹或测定双侧瞳孔的变化规律。”李幼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是可以传递出人内心世界的。用对眼球活动(EEM)的检测分析,可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临床辅助诊断标志。
“如果一旦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寻求专业治疗,以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李幼东提醒说,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学会工作之余放松心情,遇事要学会冷静处理,尤其对有遗传性精神分裂的人,更应做好心理调整,在医生帮助下矫正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