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日前在京发布,结果显示,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约有40.9%的家长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我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呈不断上升趋势。该调查在雀巢营养科学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国的33个省市开展,是我国首次对婴幼儿最大面积过敏问题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专家认为,此调查为我国开展婴幼儿过敏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疾控中心正在探索将儿童过敏预防纳入妇幼健康工作中,同时探索适合我国的服务模式。
过敏不是“小事儿”
过敏不是“小病”,它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过敏性疾病是全球18岁以下儿童的第三大疾病,被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皮炎属轻度过敏性疾病,它引起皮肤瘙痒,易复发。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对食物和过敏原的敏感高,约有50%的特应性皮炎患儿对牛奶蛋白敏感。
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布:有40.9%的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12.3%。
近10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数字显示,哮喘、鼻炎、湿疹的患病率每年增加5%,然而现在哮喘和湿疹的发病率接近20%,严重影响儿童乃至成人期的健康,增加了疾病负担。据保守估计,欧洲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受此疾病的影响,成为18岁以下儿童的第三大疾病。
中国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金曦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的改变,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当中,免疫力低下,如果儿童发生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婴幼儿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生长发育迅速,但也容易出现过敏在内的许多健康问题。过敏一旦发生,体内过敏历程即被启动,几乎不可逆转。过敏性疾病不仅影响患儿在儿童时期的健康成长,如果不能治愈的话也会影响到成人阶段的健康,严重的还能危害儿童生命。
婴幼儿过敏危险因素
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途径,首要了解其特点,包括年龄特点、地域特点、遗传特点、过敏源特点等,从中分析出减少过敏的干预手段,并实施验证,这样专家就可以用公共卫生的手段控制过敏,减少过敏性疾病发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蒋竞雄教授表示,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一些因素和过敏发生相关,这些因素发生在孕产期。
调查显示,如果父母有过敏史,孩子发生过敏的风险大大增加。约有65%的过敏婴幼儿父母都有过敏史,父母都没有过敏史孩子发生过敏的几率要小得多。遗传因素不可控,但可以控制孕产期的相关危险因素。比如,剖宫产的孩子发生过敏的风险比自然产的孩子要高。孕期经常吸烟或者是吸二手烟,孩子发生过敏的风险高。另外,在孕产期使用过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消毒剂也会导致生下的孩子易过敏。其它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毛绒玩具,经常接触杀虫剂。
坚持母乳喂养,自然分娩,不滥用抗生素等都会降低孩子的过敏发病率。蒋竞雄教授表示,“我们的一部分工作尚有欠缺,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比如这些危险因素中,我们还并不清楚它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是,我们一定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预防儿童过敏”。
早诊治早预防
了解婴幼儿过敏患病水平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索可能的过敏预防方法,是提高我国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所以,工作重点在于预防。
蒋竞雄教授认为,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的过程当中过敏疾病逐渐上升,这该引起我们深思。我国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是预防,此次调查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将针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
蒋教授透露,下一步中国疾控妇幼中心将在一些城市开展婴幼儿过敏性疾病预防的纵向研究,探索有效运行的过敏干预方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成熟的过敏预防方法,但是应探索适合我国基层使用的方法,使其在我国助产机构顺利实施。
同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知识水平,提高儿童保健机构和助产医务人员对过敏性疾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在孕期和哺乳期筛查过敏高风险的人群,进行精准的预防工作。
没有出现症状的孩子采取预防措施,让他们不要出现过敏的症状。如果在婴幼儿健康体检中发现过敏症状,应早诊断、早治疗,减轻过敏症状。希望公众重视婴幼儿过敏,提高婴幼儿家庭、孕产家庭的过敏防范意识,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