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廊坊开发区法院锚定“打造省域先进法院”工作目标,立足服务保障中心大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重塑“廊坊经验”,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机制的深度实践,创新思维破解涉企纠纷难题,以扎实举措服务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力。
京津冀联动调解 打造涉企解纷新优势
“没想到不用三地跑,线上就能把跨省纠纷彻底解决!”北京某工程公司负责人在拿到调解协议后,对廊坊开发区法院的跨域解纷机制赞不绝口。起因是甲公司把照明工程分包给乙公司,乙公司依约完成施工,双方结算后,因工程维修产生争议,甲公司未支付剩余工程款及利息,两方就此对簿公堂。
如何破解跨域涉企纠纷的地域壁垒与专业难题?廊坊开发区法院通过“信任三步法”精准破局:委托天津调解组织居中调解,确保中立性;选任建工专家担任调解员,凸显专业性;提出一揽子方案解决质保金等后续问题,实现纠纷一次性彻底化解。“三步法”层层递进,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实现定分止争。同时,该案例亦入选“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典型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跨域不是障碍,协同才是优势”,据廊坊开发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法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主动整合三地调解资源搭建共享名册,丰富当事人选择;同时规范委托调解流程,以统一类型化案件裁判规则强化依法指导,逐步构建起了“跨域协同、优势互补”的联调共治新格局。
“法院+商会”诉调对接 激活多元共治新动能
“多亏法院和商会的调解,我们不仅要回了货款,还保住了多年的合作关系!”甲电气公司负责人对“法院+商会”诉调对接机制给予认可。此前,该公司与乙电气公司因货款及违约金产生纠纷,廊坊开发区法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工商联“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委托商会调解组织介入。商会调解员凭借对行业规则的熟稔,迅速厘清纠纷脉络;法院则针对违约金争议释法析理,引导双方在法律框架内调整诉求。最终,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企业达成和解,为后续合作留下空间。
“对有长期合作基础的企业,调解是定分止争的最佳方式。”承办法官表示,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商会的行业优势,又借助了司法的权威保障,实现了“1+1>2”的解纷效果。
目前,“法院+商会”诉调对接机制不断完善,该院与市工商联共同打造的“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成效凸显。商会调解员将调解成功的案件交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同时,法院定期发布涉企纠纷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明确裁判规则,降低企业因规则模糊引发的调解分歧。与市工商联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开展业务培训,构建“双向赋能”培养体系,让“商会善调解、法院强支撑”的良性互动持续深化,为辖区企业健康发展送上“法治定心丸”。
涉企纠纷源头预防 开拓定分止争新局面
“有了法院的示范案例作指导,我们做生意心里就更有底了!”某设备租赁公司的负责人说。今年,廊坊开发区法院针对买卖合同等多发纠纷,梳理裁判规则、汇编典型案例,编撰了《裁判思路及案例库裁判要旨》,既为法官办案提供指引,更给企业经营划出“法治红线”。法院以典型案例为示范,通过“示范裁判+批量调解”的方式,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外,避免了矛盾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引导企业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该院从人民法院案例库甄选典型案例,汇编形成两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案例》,涵盖十大类案由130个案例,指导企业预防应对法律风险。同时,围绕辖区内不同类型企业开展“一企一策”,通过“走访解促”主动靠前服务。例如,在重点文旅项目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就设置了“流动法治驿站”,游客拨打电话就可以联系法官开展纠纷化解,扫码关注法院公众号即可获取法律知识。这种“法治+文旅”的模式,为涉旅纠纷提供了“快车道”服务,有力护航了文旅经济高效发展。
从跨域协同到商会联动,从纠纷化解到源头预防,廊坊开发区法院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用司法护航的坚实脚步,不断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绘就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