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索堡法庭干警现场开展先行调解工作。
巍巍太行,铁血铸魂。1941年秋,在日寇频繁扫荡的烽火岁月中,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在涉县曲里村宣告成立。
涉县地处太行东麓,雄关险隘,曾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依托太行、驰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这里,边区高等法院创造性地建立起包括司法行政处、检察处、民事刑事法庭在内较完整的司法体系。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边区高等法院创“便民简政”司法原则,实行民事三级三审、刑事三级二审制度。“马背上的法庭”穿梭于太行山间,村头田间的调解化解百姓纠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时司法模式”。7年间,边区先后颁布的政策法令等达74项之多,推行减租减息、八小时工作制、婚姻自由等政策,切实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平等。
至1948年,随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完成历史使命。
铁血正义
为民司法护山河
坚持抗战第一,保卫与发展边区,是特定历史时期司法工作的鲜明特色。
肃奸惩恶显锋芒。边区高等法院主要任务是服务抗战大局,贯彻执行边区政府的各项法令,镇压破坏抗日的反革命、汉奸、地主恶霸和其他敌对分子,保护人民合法财产和改善民生。
铁腕反腐树清风。边区案件主要集中发生在税务、民政、粮食、银行等部门,边区司法工作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和想浑水摸鱼的人。
司法为民创新路。边区司法干部在民事纠纷解决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工作方针。司法干部深入群众,倾听团体意见,组织陪审公审。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焕新辉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红色司法基因在太行老区焕发新的生机。
曲里村所属的涉县索堡法庭传承边区高等法院调解为主的司法传统,土地纠纷立案后,先行开展调解工作,60%的纠纷以调解方式解决,让红色热土盛开调解之花。
近日,索堡法庭受理了一起兄弟间的土地纠纷,原告弟弟起诉哥哥,要求返还土地并赔偿相关损失。“这起纠纷的核心是亲情与利益的撕扯,我们受理案件后没有急于开庭审理判决。”索堡法庭庭长张国强介绍,干警们走访了双方当事人所在村的村干部、老邻居,摸清了前因后果。调解中,法庭还邀请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引导当事人跳出眼前的地与钱,想想兄弟间几十年的相互扶持,情理法交融地开展调解。最终,哥哥同意返还土地并补偿损失。此案的化解不仅解了兄弟俩的心结,也守住了手足亲情。在涉县,像这种以调解方式化解土地纠纷的案件还有很多。
2025年上半年,涉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883件,审执结4474件,人均结案141件,平均审理时长40.5天。该院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院”“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等称号,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延续着红色司法血脉。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从泛黄的历史卷宗到智慧法院的电子卷宗,从马背法庭的颠沛流离到云上审判的瞬息万里,改变的是司法方式,不变的是为民初心。这片红色司法的诞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