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工作,作为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肩负将当事人“纸上权利”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关键使命,固然需要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的刚性权威,但“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智慧也同样不可或缺。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在执行两起涉民生案件中,面对法律义务与市井生计的交织,将司法的善意精准滴灌到了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之中,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新时代执行乐章。
闹市中的“善意”与“灵活”
2025年5月30日,在一起被执行人李某、张某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被执行人李某、张某某除被保全的一套房产外,并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考虑到案件执行标的仅有23000元,直接拍卖房产成本高,且对被执行人家庭生活影响巨大。基于此,执行干警甄北江多次尝试联系被执行人,耐心沟通协商还款方案,但对方始终以“暂无偿还能力”为由推诿,甚至多次爽约拒绝到法院面谈,也拒不申报财产状况,执行一度陷入僵局。
6月18日,申请执行人贾某某向法院提供线索称,发现两位被执行人在开发区某市场经营牛羊肉店铺。这条线索带来了希望,但也带来了挑战,店铺内刀具等工具存在潜在安全风险,若被执行人情绪失控极容易引发意外,且市场环境复杂,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围观甚至冲突。
面对特殊情境,甄北江等人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与法警队迅速展开联动,共同制定周密的执行方案。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秩序和被执行人情绪的冲击,他们决定采取“便衣先行+法警策应”的策略,甄北江、何勇等人假装寻常顾客悄然潜入市场。
到达店铺后,他们敏锐地发现,因账户被冻结,店铺使用的收款码已非被执行人名下账户,有转移财产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况,甄北江、何勇等人没有急于采取强制措施,在亮明身份后,先是耐心释法明理,从生意难做到家庭负担,站在被执行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拉进与被执行人的距离,缓和矛盾和对立情绪,然后告知借债应该还钱的道理和拒执的法律后果。
另外,他们还考虑到当时正值店铺经营高峰,带走两人必然导致店铺关门,影响经营。甄北江诚恳地说:“我们知道你们靠这个店吃饭,这样吧,今天留一个人在店里继续经营、想办法筹钱,另一个人跟我们回法院,咱们好好商量个可行的还款计划。” 这一“一留一执”的灵活策略,深深触动了被执行人。回到法院后,经过深入沟通,被执行人的心结被这份善意与理解逐渐化解,主动履行了全部执行款项,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夜市里的“等待”与“共情”
善意文明执行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白天的市场,也延续到夜晚的烟火。7月28日傍晚,执行局再次接到线索,另一起案件的被执行人宋某某正在戴河夜市经营烧烤摊位。此时正值旅游旺季,夜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执行员甄北江等人再次面临同样的困境,若在营业高峰时段、人流密集处直接采取强制措施,不仅可能引发混乱影响游客,更可能让宋某某依靠摊位维持的微薄收入雪上加霜,浇灭他靠双手努力还债的希望之火。
这一次,干警们再次将强制措施作为后盾,将沟通、引导、共情作为首选,选择了以“现实时间换心理空间”的柔性策略。他们没有立即上前,而是如同普通游客般,默默站在摊位不远处,安静地等待,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被执行人及其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晚上九点多,宋某某开始收摊。这时,干警甄北江才上前,平静地亮明身份。一句朴素却充满力量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距离:“我们知道您做生意不容易,特意等您收摊再谈。”
这声“不容易”让宋某某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开始与执行干警袒露心扉,原来,宋某某因疫情导致生意亏损欠下货款,一直靠夜市摆摊艰难维持生计,并努力一点点偿还债务。了解到这一情况,执行干警现场充当起沟通桥梁,立即联系申请人说明宋某某的实际困难和积极偿债的意愿。在干警的耐心调解和引导下,申请执行人也被宋某某的境遇和诚信努力所打动,自愿放弃了部分利息。宋某某深受感动,当场东拼西凑,将6500元执行款交给了申请人,本案至此执行完毕,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从人声喧闹的市场店铺到霓虹闪烁的夜市烧烤摊,法律因俯身倾听市井生计而更显庄严,人们因感受到这份庄严中的温度而回报以更深沉的信任,最终转化为主动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执行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这是海港区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们的工作信条,他们以“行”感人,用“善意”促执行,在兑现司法权威的同时,守护了市井烟火,更传递了司法温暖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