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阿尔茨海默症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河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老年与社区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欣怡的工作,便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进行评估与干预,致力于抓住疾病逆转的窗口期,破解记忆密码,对抗老年人脑中的“橡皮擦”。
“博士后的工作
不仅仅在实验室”
在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一层会议室,徐欣怡主持的“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逆转模型的构建及其个性化干预方案研究”项目团队,正组织一批老年人进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
“我们的调查问卷大概有17项测试、近百个问题,每位老人填写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据徐欣怡介绍,除了利用调查问卷评估老年人的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团队还会结合老人的握力、步数检测、血液检测等结果,综合评估检测对象是否进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是在发病中晚期才来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我们的项目研究方向,就是精准锁定MCI,探究其逆转为正常认知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帮助老年人重获更健康的认知状态。”
2022年,徐欣怡的博士后研究项目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三年来,她的研究团队走进石家庄市桥西区、鹿泉区的20多个社区,为近千名居民进行了免费筛查,将博士后的“实验室”搬到百姓中间。
“十年后如果你还记得我”
确认了一些老年人处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接下来如何进行干预呢?
据徐欣怡介绍,目前国内外针对MCI的社区干预,普遍存在碎片化或标准化等问题。她们的项目不仅依据MCI诊断,更利用多源数据,构建个体化的风险预测模型。“基于此模型,我们会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干预方案。比如,对于社交孤立的老人,会优先强化社交激活;对于营养失衡的老人,个性化营养干预将是核心。”
个体化干预的时间在半年左右,但持续追踪的时间将是5到10年。对于徐欣怡团队来说,这一项目无疑任重而道远。“我常跟学生们说,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爱心的项目。你们这届只是开个头,下一届学生会继续为同一拨患者服务。”
在攻读硕博学位期间,徐欣怡目睹了太多老年人因为认知功能衰退而日渐丧失生活自主能力,从而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徐欣怡的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不仅是科研探索,更是一项充满温度的事业。10年后,对于那些经过我们的干预延缓患病的老人,我想说,如果你还记得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