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同志,这钱拿到手,心里的石头算落地了!”近日,刘某接过调解书,紧攥着那纸确认赔偿金额的文书,声音微微发颤。就在此刻,被告公司代理人支付了179899.86元赔偿款。从沟通不畅到当场兑现,这场因工作滑倒导致左髌骨骨折引发的维权跋涉,终于尘埃落定。
2023年下半年,刘某受雇于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浇水、除草等基础劳作。2024年7月12日,在带班人员安排下作业时,脚下泥泞湿滑,刘某不慎摔倒,后住院治疗,经诊断其左髌骨骨折。出院后,双方协商未果,面对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护理费、误工费等累计212489.01元的现实压力,刘某最终将一纸诉状递至定兴法院。
案件一受理,便牵动了承办法官敏锐的责任神经。他深知,此案绝非仅关乎一位普通劳动者能否拿到“救命钱”,更是在一锤一音间检验着法律天平的精度,以及基层矛盾能否真正消弭于萌芽的治理智慧。调解被确定为化解此案的关键路径,但过程远非坦途。
公司起初态度强硬,搬出“非正式用工”、“刘某自身疏忽”等理由,试图推卸责任。承办法官并未气馁,一面以法律为盾,清晰阐明《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中雇主对提供劳务者受害应承担的责任边界;一面以情理为桥,深入剖析拒赔对企业的声誉风险与后续可能面临的强制执行压力——法官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公司可真切感知的利害权衡:“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法定义务,积极面对方能避免更大损失。若调解不成进入判决执行程序,企业正常经营亦可能受到干扰。”而面对刘某的焦虑与无助,承办法官则倾注了极大的耐心与温度。通过细致聆听刘某的实际困难与担忧,安抚其不安情绪,同时敏锐捕捉双方立场的细微松动,为僵局寻找突破口。
经过多轮拉锯式沟通与反复协商,承办法官的努力如春风化雨,终使坚冰消融。双方最终在法理与情理的共同感召下达成一致:被告公司同意一次性赔付刘某各项损失共计179899.86元,当场一次性给付赔偿款,即时履行到位,杜绝“法律白条”,彻底切断纠纷再生链条。当刘某在法庭上收到这笔承载着公平与尊严的赔偿款时,数月积压的沉重一扫而空,唯有感激凝结成眼中闪烁的光亮。被告公司代表亦坦言:“法官既讲透了法律上的责任,也帮我们理解了情理上的应当。能这样快速、彻底地解决,免除了后续讼累,对企业也是解脱。”
面对矛盾纠纷,承办法官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将调解转化为一剂融合法理深度的良药,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亦为企业提供了高效化解纠纷的路径,最终让纸面权益兑换为民众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