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藁城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区委“1251”发展思路,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关键环节,深入九门乡黄庄村,对承载着深厚乡土情怀与致富希望的月饼产业展开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生产一线、召开多层次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潜力与瓶颈难题,旨在为这块极具潜力的“乡愁味道”注入新动能,推动其实现从传统“小作坊”向现代“大产业”、从乡土“土特产”向区域“金名片”的华丽蜕变,打造乡村振兴的藁城样板。
一、传统工艺匠心传承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黄庄月饼制作历史悠久,尤以酥皮五仁月饼闻名,其独特的“老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带动下,黄庄月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调研发现,黄庄月饼产业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生产企业数量可观,带动了大量村民就业增收。同时,为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企业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产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然而,调研组也注意到,产业发展仍面临品牌建设滞后、质量标准不一、市场秩序待规范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推动黄庄月饼实现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蝶变,成为此次调研的重点。
二、品牌赋能擦亮名片 质量管控筑牢根基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黄庄月饼”商标被抢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协助依法维权,同时推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强化品牌保护。此外,加快非遗申报进程,深入挖掘月饼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为品牌注入深厚底蕴。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调研组提出,应建立集中采购平台,提升原材料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并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坚决捍卫行业信誉与消费者舌尖安全。
三、规范市场激发活力 文化赋能提升价值
恶性竞争、同质化严重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调研组建议成立行业协会,赋予其制定并监督执行严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建立行业自律公约、协调规范市场价格区间、调解业内纠纷、应对舆情事件等职能,引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品质竞争。同时,部门需强化协同联动,严厉打击线上虚假宣传、恶意炒作、价格欺诈、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主播与商家规范化培训,推广使用标准化产品描述模板,维护行业整体形象。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调研组强调,要深挖月饼背后的民俗文化,将“团圆”“圆满”等美好寓意及传统工艺精髓深度融入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故事传播及主题文旅体验中,推动月饼从普通食品向蕴含手工智慧、地域特色和历史记忆的“文化技艺遗产”升级,提升其文化厚重感。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月饼DIY体验、中秋文化主题游等项目,策划举办“黄庄月饼文化节”等主题节庆活动,将其与藁城宫面、宫灯等知名非遗文化资源整合串联,推动“月饼+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藁城特色食品”文化体验线路,形成区域品牌矩阵效应,提升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
四、科技助力工艺创新 人才支撑长远发展
传统产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调研组鼓励月饼生产企业主动与食品工程、材料科学、包装设计等专业院校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健康配方、环保包装、工艺优化等产业刚需,针对企业技术痛点,推动生产工艺革新,破解月饼行业同质化竞争、季节性产能闲置等传统困局,更能以科技赋能传统节令食品,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基因。同时,支持老字号企业与传承人通过影像记录、工艺流程标准化整理,将手工制饼的揉面起酥、馅料炒制、模具雕刻等核心技艺系统留存;建议设立“大师工作室”,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以“老带新”模式培养青年匠人,解决技艺断层危机。支持年轻人投身月饼产业发展,将现代艺术植入传统工艺,促进技艺活态传承。
五、人大调研督促落实 金秋月饼千里飘香
小小月饼,承载着乡愁,也寄托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此次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立足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精准聚焦黄庄月饼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未来,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发挥监督职能,密切跟踪调研成果转化落实情况,积极推动相关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期待在多方合力推动下,黄庄月饼产业能够突破瓶颈、焕发新生,真正成为藁城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标杆示范、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和一张闪耀着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地域金名片,让这缕承载乡愁的月饼香,飘得更远、更久、更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