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易县法院良岗人民法庭的院子里,就传来一阵激烈的争执声。一对年轻夫妻拉扯着走进法庭,男子面红耳赤,女子泪眼婆娑,两人口中都喊着同一个诉求:“法官,我们要离婚!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一幕,被早早来到法庭的赵法官看在眼里。经验丰富的他没有急着立案,而是将这对情绪激动的夫妻请进了调解室,递上热水,耐心倾听。
原来,夫妻俩并非遭遇了不可调和的重大矛盾,更没有触及婚姻的底线原则。导火索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家长里短”——可能是柴米油盐的计较,可能是孩子教育的分歧,也可能是几句口角引发的互不相让。日积月累的小摩擦未能及时化解,最终在一次次争吵后彻底爆发,两人赌气冲到了法庭,一心只想“快刀斩乱麻”。
赵法官静静地听完双方的抱怨,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信息:矛盾源于日常琐碎,感情基础仍在,冲动大于理性。他深知,这样的“离婚”,往往是一时之气,若一纸判决离婚,可能让一个原本可以挽回的家庭就此破碎。
“小伙子,火气别那么大。姑娘,擦擦眼泪。”赵法官语气平和,像一位熟悉的长辈,“你们看看,为点生活小事,真要闹到分道扬镳的地步吗?组建一个家多不容易啊!”
他没有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从双方共同关心的孩子、曾经的感情、共同奋斗的日子入手,引导他们回忆美好,反思争吵的根源。他语重心长地分析:“过日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牙齿还会咬着舌头呢。关键是沟通和理解,遇事多想想对方的好,想想这个家。”
赵法官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渐渐浇灭了两人心头的怒火。他耐心地劝导丈夫:“作为男人,心胸要开阔些,多体谅媳妇的辛苦。”又转而对妻子说:“沟通方式很重要,硬碰硬解决不了问题。”
一句句设身处地的劝导,一点点剥开情绪的硬壳。夫妻俩愤怒的神情逐渐消散,激动的情绪慢慢平复。想起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看着对方熟悉的面庞,再想想法官说的“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两人都陷入了沉默,眼神中流露出懊悔与和解的意愿。
“法官,您说得对,我们就是一时气昏了头。” 丈夫率先开口。妻子也擦干了眼泪,点了点头。
一场可能走向诉讼的离婚风波,在法官春风化雨般的温情调解下烟消云散。最终,夫妻俩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在法庭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重归于好,携手走出了法庭的大门。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照进了这个险些离散的家庭。
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背负着光荣与理想,扎根乡土、贴近群众,是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服务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他们用专业、耐心和温情,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