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张志盼 通讯员 闫鹏林)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提起王永军的名字,群众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有矛盾,找永军,准没错!”自2008年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王永军扎根基层17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6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和“排头兵”的担当,成为群众心中的“解忧人”、矛盾化解的“主心骨”、基层和谐的“守护者”。
一、初心如磐:从“门外汉”到“调解专家”
王永军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凭着对调解工作的热爱和一股钻劲儿,他白天调解纠纷,晚上研读法律条文,自费参加司法培训,逐渐摸索出一套“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法。他挂在嘴边的话是,“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讲法律,也要讲人情,群众心结解开了,矛盾才能真正化解。”
2024年10月份,刘先生与王女士两家本来是相处和谐的邻居,却因为房基地道路问题发生激烈冲突,双方多次发生争执。刘先生私自围堵道路,导致两家人都无法正常通行,王女士一家多次与刘先生沟通未果,矛盾激发,王女士一家带着7个人上门殴打刘先生,并强力拆除刘先生搭建的围墙。刘先生一纸诉状将7名殴打他的人员告至公安部门,经多次协调未果,遂找到王永军寻求帮助。王永军接手此案件后,跑前跑后,去刘先生和王女士家中,来来回回去了十几次,并通过调查取证,讲解《民法典》第288条相邻关系规定,在尊重乡风民俗的基础上,将现代法律与传统习俗有机结合,通过村规民约固化调节成果,防止反复。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最终刘先生不再追究7名人员的刑事责任,也同意将围墙拆除,疏通两家道路,最终刘先生和王女士握手言和,此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创新方法:“四心”调解法化干戈为玉帛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稳定矛盾隐患频发,人民调解成为最必要、最有效的基层维稳措施。作为基层人民调解员,王永军每天“不是在调解矛盾”就是在“前往调解矛盾的路上”。在基层,当感情与利益针锋相对,孰轻孰重?如何解决?王永军总结出“四心”调解工作法:耐心倾听——让群众“倒苦水”;细心调查——找准矛盾根源;公心评判——不偏不倚讲法理;暖心回访——确保纠纷不反弹。王永军说,“矛盾归根到底是心中有‘疙瘩’,只要打开‘疙瘩’,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三、为民情怀:把群众小事当成自家大事
王永军的调解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鸡毛蒜皮”里的温暖:为调解夫妻矛盾,他深夜冒雨上门,劝解至凌晨;得知孤寡老人赡养纠纷,他亲自掏腰包临时安置老人,并协调子女达成赡养协议;农民工讨薪无果,他多方奔走,帮助追回工资。群众说到,“王调解员说话在理,办事公道,我们信他!”村民张某更是一个劲儿地说,“他调解的不只是纠纷,更是人心。”
“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险峰才见前路艰辛。”王永军常说:“调解工作就像治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群众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17年风雨调解路,王永军秉承着一份执着、一份热爱、一颗炽热的心,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化解纠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忠诚与担当。他的事迹证明,真正的和谐,始于基层,成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