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得正盛,金灿灿的花海间,法院干警三次踏上同一条乡间小路。这一次,一场跨越十年的货款纠纷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调解之花”一同在乡间小路绽放……
被告失联 调解遇阻
石材商崔某将陈某诉至法院,追讨拖欠的2万余元货款。该案立案后,应诉手续通过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均石沉大海,陈某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送达工作一时无法推进。
书记员小赵突然想到一个关键细节:听原告说,立案前陈某曾表露过调解意愿,但此后电话再也无法接通。
“会不会另有隐情?”承办法官杨法官眉头紧蹙,当即决定:上门找人!
乡间小路上的坚持
迎着清晨的阳光,杨法官带着小赵出发,到陈某家一探究竟。第一次上门,穿过堆满废旧石材的院子,杨法官透过玻璃看到瘫卧床榻的陈某妻子。
晾衣绳上晒着洗好的衣服,还在滴答水珠,却未见到陈某的踪影。杨法官一行人寻了两圈,怕打扰到正在休息的陈某妻子,便悄悄离去。
第二次,穿过长满油菜花的乡间小路,杨法官一行人卡着饭点再次到访陈某家。杨法官考虑到,“中午他一定会回家给妻子做饭。”
果不其然,陈某正在端着饭碗喂妻子饺子。看到杨法官一行人后,陈某顿时红了眼眶:“催债电话不分昼夜,陌生号码我哪敢接?”原来,原告购买的第三方催收服务,让这个照顾瘫痪妻子、打零工养家的男人陷入恐慌。
陈某双手接过法律文书后,脸上挂着苦涩的笑容。
破冰调解,柳暗花明
在陈某家,杨法官主动与陈某拉家常,询问陈某一家的生活状况。杨法官真诚的话语,打开了陈某蓄积已久的话匣子,表示现在生活举步维艰,妻子瘫痪在床,两个儿子面临成家,自己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挣钱,每天还要及时回家照顾妻子,真的很难。
陈某情绪几近崩溃,杨法官适时耐心安抚,疏导陈某心中的不畅,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见陈某情绪有所缓和后,杨法官逐渐引导其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告知他拖欠货款是事实,生活困难不是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每个公民都应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在杨法官苦口婆心地劝解下,陈某逐渐转变态度,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分期还款。
杨法官当即结合案件实际,为陈某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解决方案,陈某听后也欣然同意了。
回去的路上,带着调解方案,杨法官已经开始联络原告崔某,着手做调解工作的下半章了。
调解室里,崔某一听分期二字,从凳子上蹦了起来,“十年了,他一年还2000也早还清了!调解就是纵容老赖!”
面对崔某的激烈情绪,杨法官耐心地跟他算起“法律账”和“人情账”。经过杨法官锲而不舍的做工作,最终崔某同意分期还款的提议,既有效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又契合被告的收入周期,给了被告筹措资金的合理时间。
当杨法官一行人第三次穿过油菜花田,带着调解协议上门时,陈某颤抖着按下手印:“法官同志,辛苦你们了。”与此同时,在电话另一端,崔某也终于释然:“原以为法院就是判案子的,没想到你们把理、法、情揉得这么透。”
回家的路上,看着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杨法官一行人哼起了欢快的歌曲。
法律不是冰冷的利剑,而是带着体温的纽带。当法律的足迹布满乡间小路,正义便有了最温暖的抵达。今后,易县法院将持续秉持“如我在诉”理念,深入基层、耐心调解,让每一条乡间小路,都成为通向公平正义的光明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