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恢复和提升生态环境、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日前,《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2025年工作要点》印发,我市将着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焕发新活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梳理工作,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并进行及时更新和动态调整。持续推进唐宋武城遗址等重要古城的考古勘探及保护工作,继续实施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段等大运河本体重要点段保护修缮工程。持续加强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口挑水坝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国沉船遗址、头屯七十二皇窑址等地的巡查保护力度,并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登记和档案完善工作。持续发挥文物安全长效管护机制作用,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协作配合,履行好大运河文物安全监管责任。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开展绿色廊道建设,着力提升沿河绿化水平,增加沿线乡镇、村庄绿化总量,推进沿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按照“巩固成效、提档升级,科学评估、精准施策”的思路,重点针对大运河周边深层地下水开采区和地下水位不稳定区域,持续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河湖生态补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巩固提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推动故城县水源贯通综合整治、景县河渠连通、阜城县南水北调阜景干线新增口门等项目建设。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旅游景区创建行动,积极推动故城县董学村、认养一头牛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阜城云农生态玫瑰园、景县开福寺舍利塔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业态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开展乡村旅游提质行动,举办阜城县梨乡赏花活动、景县欢乐赏花季、故城县油菜花赏花季等乡村旅游活动,植入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业态,打造赏花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挖掘文化价值内涵。落实《河北周末休闲省旅游场景业态提升建设指引》,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新场景、配置新业态。推进研学旅游发展,举办研学旅游大会,推出一批研学旅游线路、课程,加强宣传推介。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景区、文博、演艺等领域的应用,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以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为抓手,深入挖掘大运河(衡水段)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升河北梆子《运河渡口》、歌曲《大运河,我为你唱首歌》等作品,新创河北梆子现代戏《藏书风云》等主题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