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重要的司法问题,更是突出的社会问题。
目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如:政府干预力量不足,部门间配合不力、职责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家庭教育不力,部分父母不关心孩子思想状况,不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有的管理方式粗暴,有的甚至拒绝履行监护责任;学校管理不到位,存在辍学或隐性辍学状态,游离在学校教育之外,没有敦促返校就学,长期处于失管失控状态;社会环境治理不彻底,一些游戏、书刊、影视作品包含庸俗、低级等内容,旅馆业、娱乐场所内犯罪层出不穷;网络保护机制不健全,不良信息充斥网络,极易导致未成年人形成错误观念,产生犯罪动机,网络平台监管和不良信息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面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合作。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要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完善工作考核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帮扶矫治制度,探索设立矫治学校,对屡教不改、多次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使其在帮扶教育期间与原有滋生违法犯罪环境完全有效隔离。
二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丰富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创新宣传方式,制作生动有趣的普法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在人员密集场所循环播放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
三是优化社会成长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监管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场所。市场监管、烟草部门等要加大对校园周边商铺的检查力度,杜绝一切向未成年人兜售香烟等不适宜未成年人商品的行为,对违规商铺从重处罚。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侵害。教育、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重点关注隐性辍学儿童,建立健全关爱帮扶机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心理支持。
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和家长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协作,及时发现和干预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团委、妇联要结合教育局开展家长、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培训。
五是完善家校共育机制。教育部门搭建多样化的学校和家长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增加家访、家长会频次等,确保学生信息能及时、顺畅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传递。教育部门要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育水平。要定期开设家长课堂,教授法律知识和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家长法律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
六是加强执法管理力度。要教育引导与执法管理相结合,公安交警要加强未成年人上路安全教育,严厉打击未成年人不规范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驾驶行为。城管部门要加强共享电动车乱停乱放管理,尤其加强对学校、商场周边等重点部位未成年人乱停乱放行为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