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靖成功调解一起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责任纠纷上诉案。
该案一审法官在诉前阶段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在诉讼过程中耐心进行释法明理,并在判决后认真做好答疑工作,为纠纷的最终化解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意外:19岁的原告在肉铺充电时,不慎触发铡刀开关导致左手掌大部离断,造成六级伤残。而提供充电便利的肉铺经营者,也因安全管理疏忽陷入深深的自责。
情理法的三重奏鸣
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双方都是这场意外的受害者。年轻的原告因此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而被告夫妇出于善意提供帮助,却因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酿成悲剧。王靖法官在二审中充分考量一审法官前期工作成果,敏锐洞察到这起上诉案的实质并非判决不公,而是双方对突发变故的难以释怀。
司法温度融化坚冰
调解过程中,王靖法官延续了一审法官的工作理念,展现出司法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 细致询问伤者康复情况,看到年轻原告的伤残时不禁动容;
- 用"将心比心"的方式向被告释法:“理解您们的好心,但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责任不可忽视”;
- 专业解析《民法典》第1198条关于经营者责任的规定;
- 引导被告分期履行赔偿,并主动当场支付首期款项。
共情之治的启示
这场凝聚两级法院智慧的调解超越了简单的责任划分,实现了三重治愈:
1. 心理疗愈:让受害者感受到司法温暖;
2. 法治教育:促使经营者完善安全管理;
3. 社会修复:重建破损的人际信任。
正如王靖法官所言:“判决可以厘清责任边界,但唯有真诚的理解才能缝合心灵的裂痕。”这起案件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实践中的创新运用,展现了从一审到二审的司法接力,为类似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充满温情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