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本网专栏

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公民与法治》2025年第3期   作者:陆京慧  2025-4-16 15:23:23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持续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不仅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我国正处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应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用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建筑产业链整体数字化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向建筑行业加速渗透,建筑行业步入数字化时代。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更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分析说,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建筑业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决策,提高建筑的品质和性能,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建筑产业在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数字化市场规模约为9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29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18.9%的高位增长,数字化转型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内生要求。

  “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数字化时代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袁斯浪代表在集团各企业调研时发现,实现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许多困境和难题亟须突破。

  首先,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但转型门槛较高。对大部分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明朗,转型的成效不够显著,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

  其次,行业缺乏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难。建筑行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及运用体系,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技术应用缺乏一致性,而且存在数据安全和隐私风险,如数据泄露、信息被窜改等隐患。

  第三,上下游产业链长,形成“信息孤岛”。建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物资供应、运营和维护等各环节参与方众多,责任主体分散,各环节形成的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具体的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了很多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建筑行业进行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袁斯浪代表建议加快推动建筑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协同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数智化发展。

  “夯实建设基础,降低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袁斯浪代表认为,应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一是推动部、省、市三级“数字住建”数据中心建设,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增强高质量数据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二是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实现建筑业项目审批电子化和标准化,使电子文件、电子签章等应用效力和纸质文件等同。三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项目图纸数字化应用合法化,实现对图纸的审查、变更、确认、验收等在线业务协同,将数字化图纸作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检查、验收检查、质量安全事故调查等的合法依据。

  “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袁斯浪代表建议政府主导建立建筑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并引导企业和机构遵循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出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政策,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数字化技术监管机制,开展“数字+监管”管理模式,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安全合规。

  “强化支撑能力,打造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即政府引导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应用格局;以系统性数字化打通“信息孤岛”,推动数字化在建筑业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融合。拓展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通过建筑行业数字化核心技术的突破、打通和整合,实现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项企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行业监管一体化等一体化场景,夯实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根基。

  此外,袁斯浪代表建议由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以激发建筑业各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激励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材料和绿色施工方法,引导企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鼓励建筑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并加强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打赢数字液压保卫战

  数字液压提升了液压传动的技术性能,降低了应用门槛,使得大型装备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运行,可以有效加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进程,对于推动装备制造业迈向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有重要意义。

  “华为新手机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成功突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在高端芯片和5G通信技术保卫战中初战告捷。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如果没有中国通过‘举国之力’对创新企业提供全力支持,就不会有这场科技保卫战的胜利,更难有更多遭受封锁打压的创新科技企业获得成功。”全国人大代表、唐山万浦热电有限公司检修部副经理张晓建认为,与华为在芯片领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一样,在大功率传动数字液压领域,相关企业也正在为保卫自主创新先进技术、捍卫国家战略安全而背水一战。

  “数字液压技术应用广泛,战略意义重大。”张晓建代表在调研时发现,高端液压是中国重型装备的“锁喉之痛”,而亿美博数字液压是液压领域颠覆性的自主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高端农机、钢铁冶金、水利电力、重型机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矿产开采等领域。目前,在拯救自主创新技术,打赢数字液压保卫战的过程中,数字液压产业发展面临着资金和产能困难。

  “数字液压是万亿级重型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基础技术,更是重型装备主机企业的‘芯片’,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需要整合政产融学研用优势资源,充分有效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为有效破解中国工业发展“锁喉之痛”,给产业、经济及战略安全提供更强有力保障,张晓建代表认为,应调整变更工业强基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构建数字液压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应参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数字液压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和推广补贴方案,鼓励工程机械、钢铁冶金、水利电力、重型机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矿产开采等重型装备主机企业和行业用户,优先采购应用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数字液压产品。”张晓建代表建议,通过产业链下游的财政补贴和需求拉动,对国外高端伺服液压产品进行国产替代,快速推动数字液压的产业化,实现中国液压行业的创新高质量发展和重型装备产业的“换道超车”。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以举国之力,打赢数字液压保卫战,坚决捍卫国家战略安全。

  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建立全国电子印章大数据库(平台)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数字中国建设,以大数据建设保障国家高质量发展,降低社会成本。《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常用电子证照全国互认共享,加快推进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应用和跨地区、跨部门互认,为提高“跨省通办”服务效能提供有效支撑。

  “印章是全社会诚信、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企事业等机构诚信以及权威性的重要象征。”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唐山市委主委李治欣认为,电子印章等数字化新基建,是构建“数字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日益得到重视。然而,从目前工作进展来看,电子证照的全国互认共享、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的使用等方面进展相对缓慢,区域行政壁垒仍然突出,电子印章的法律效力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传统印章与电子印章并行的局面给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例如,跨省办理与异地审批存在印章规范不同,导致办事效率降低;政府、企业跨地授权应用场景增多,面临审批慢、耗时久、协同难、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传统印章(铜章、胶皮章)与电子印章不能完美结合,无法实现“物电同源同效同权”;“三假”案件频发,阻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高信誉第三方平台匮乏,合同签订法律保障面临极大挑战。

  李治欣等全国人大代表走访调研了从事新一代动码防伪电子印章系统研发企业——唐山市矩网科技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和同类型企业一样,在行政准入、技术标准规范、国家级平台支撑等方面存在难题。“将传统印章(如铜章、胶皮章)与现行电子印章相融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便捷的‘大众识别’‘印迹’防伪体系,不仅是中国印章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利国利民利企的重大改革。”李治欣代表说。

  针对目前国内传统印章(如铜章、胶皮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印章印迹易造假”“印章使用无法溯源”“印章印迹、文件、证件、合同难以识别真假”以及电子防伪印章推广应用难等问题,李治欣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印章防伪研发方向由印章“章体”防伪转为印章“印迹”防伪,从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印迹”防伪技术的研发应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印章“印记”防伪技术研发工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印章“印迹”防伪技术的研发进程;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印迹”防伪技术的认证体系。

  二是基于动态防伪码印章技术,推动传统印章(铜章、胶皮章)数字化与电子印章合二为一,建立全国印章大数据库(平台)。从国家层面制定全国印章大数据库(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全国统一的印章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基于“动态防伪码印章技术”的全国印章使用实时管理监控系统,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

  在保障实施方面,李治欣代表建议强化动态防伪码印章技术推广,提升印章管理效率与安全。鼓励并支持企业、机构基于该技术将现有传统印章、电子签章合二为一,逐步转换为“动态防伪印章”,有效实现传统印章(铜章、胶皮章)数字化、数据化管理,加速全国印章大数据中心全面布局。推动印章数据运营,支持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第三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全国印章大数据库(平台)运营服务。鼓励应用场景探索创新,在公安、教育、民政等领域开展全国印章大数据库(平台)应用试点示范,推进重点领域印章大数据深度应用。

  此外,各地行政执法机关、检察机关也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交换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让大数据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工作推进力度,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由司法部牵头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推进数据共享共治共用。

责编:檀旭涛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