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本网专栏

人工智能服务智慧生活

来源:《公民与法治》2025年第1期   作者:陆京慧  2025-2-16 15:50:30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作为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正在不断开发和拓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将会面临更多创新和变革。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和领域,例如医疗保健、金融服务、交通运输、制造业、教育、物流、安防等,展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持续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一些全国人大代表非常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并对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生成式AI)是指基于数据学习并生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代码等全新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认为,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已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学习内容,提供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提升学习效果;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精准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工作负担;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教师角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心理关怀,从而惠及更多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增加学习互动性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生成式AI正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教学模式转变,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部分,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前运用于教学改革,我国也需加快推进生成式AI实践,助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翟志海代表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和部署下,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国家战略,这为教育领域应用生成式AI提供了政策与环境保障。“但生成式AI作为新的应用模式,在应用于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翟志海代表总结说,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范对其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管;二是未能形成在教育中进行实验性应用的有力支持;三是缺少便捷有效获取生成式AI教学资源途径;四是未能形成推动在教育应用中的合作机制;五是教育者缺乏对其原理、应用场景和潜在风险的深入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担忧。

  为推动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应用,赋能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翟志海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建议由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使用规范、监管机制等,确保生成式AI的使用符合社会伦理、法律标准和道德规范,保护师生隐私和教育数据安全,为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明确其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场景、限制条件和价值取向,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增强规矩意识和约束意识,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以保障其安全、健康发展。

  二是鼓励开展实验性应用研究。国家应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开展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实验性应用。建议开展实证研究,设立实验区、实验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使用生成式AI,探索验证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积累教学经验、实验数据,促进生成式AI技术在教育领域创新性应用;建立评估体系,综合评价其在教学模式创新、减轻师生负担、促进综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效果,以趋利避害;探索适合现代教育、全新融合的应用教学模式,寻找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创新点,探寻优化教学、服务教学的新路径,为规模化推广和规范化使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平台。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共同打造集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多方评价和教师反馈于一体的生成式AI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相关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提供权威性、准确性教育资源服务;鼓励教育者和相关教育单位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创作与分享,挖掘和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扩大资源供给量,以满足实际需求;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倾斜或专项资助等措施,扩大教育资源供应面,降低师生获取与使用门槛,以惠及更多群体;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广泛开展生成式AI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报道成功案例和应用经验,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参与度。

  四是推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从政策上推进政府、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组建综合性攻关团队,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机制,开展针对性应用项目攻关,凝聚专家、行业智慧,精准发力开展自主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与运用,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相关部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制定适合我国生成式AI应用技术路线图,加速应用验证进程,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生成式AI在教育行业中的创新发展。

  此外,翟志海代表建议提高教育者的素养和技能。由教育部牵头,组织教育、AI和法律等专家编写相关教材、标准、应用手册,加强培训,培养更多熟悉AI原理、应用场景及潜在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出台教改政策,鼓励教育者将生成式AI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聚焦问题、融会贯通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加强应用生成式AI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师生和民众了解其潜力和风险控制,消除误解和担忧,确保生成式AI安全、规范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传统文化智慧传承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ChatGPT为典型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以从数据中学习对象的特征,根据用户指令生成完全原创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内容,并以人类语言风格进行交流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论文等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农工党保定市委主委、保定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杨伟坤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体现出对现有文化传播体系形成“降维打击”式的巨大优势,因此,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勇于改变,实现传统文化传播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杨伟坤代表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员主体培育——提升算法设计及监管人员的技术和价值观素养。建议对控制AI算法的相关人为主体进行技术和价值观素养培育,使他们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AI算法的设计者,要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他们的政治站位;对于AI算法的监管者,要持续性地强化媒介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挖掘出AI算法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并予以严格监管。

  二是技术方案调整——搭建生成式AI融入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渠道。建议文化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积极研发“传统文化AI大模型”,并适时调整AI算法的技术方案,搭建生成式AI融入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渠道,确保AI算法具备“价值理性”。

  三是资源内容优化——利用AI算法创新传统文化智慧传承的内容。建议鼓励传统文化企业整合优秀文化资源为预训练模型,利用生成式AI算法进行深度学习,持续生成新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充足的内容资源供给保障。

  四是平台空间拓展——拓展传统文化智慧传承的载体平台和发声空间。建议拓展传统文化载体平台,融入AI算法,使传统文化智慧融入网络媒体生态,提升传统文化智慧传承的媒介传播效能。一方面,要搭建专业性传统文化数字媒体平台,形成传统文化内容的聚合效应;另一方面,要促进主流媒体、自媒体的融合传播,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发声空间。

  五是制度体系保障——完善生成式AI赋能传统文化智慧传承的制度支持。建议从“建设、监管和干预”三个方面构筑相关制度保障体系。首先,要构筑传统文化智慧传承的协作共建机制。引导企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主体参与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并引导相关人员主动学AI用AI,积极参与生成式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次,要完善生成式AI算法的监管制度。对AI算法进行法律约束,确保AI生成的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构建“AI算法失控”的社会补充和干预机制。提前做好算法中止的遏制手段和干预措施,对于“AI算法失控”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干预和防范。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切实把握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机遇,推动数字技术同农村建设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南。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也联合指出创意、设计、美术等文化产业要积极融入乡村建设。

  “人工智能是赋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塑造数智化乡村振兴新样板的重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认为,在人工智能与旅游业加快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乡村旅游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陈春芳代表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可以助推文旅产业创新。

  一是活化乡村文化基因,丰富数字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应根据乡村自身文化特点和市场需求,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利用人工智能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与功能,打造数字化、精品化、智能化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导乡村民间艺术再现、再生和再造,健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把握数字科技时代赋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

  二是构建乡村特色品牌,实现多样化推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塑造富有乡村特色的形象品牌,包括吉祥物、主题系列海报、导视系统等,实现“一乡一品”,展现出乡村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智能传播,实现“足不出户、信息到家、东西到手”的个性化推广。如电商平台个性化推广、网络直播等,既拓宽了文化旅游产品生产销售形式,提升品牌效应,又可以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从叠加到质变的转变,凝聚产业融合的集聚力。

  三是扩大乡村文化市场辐射范围,既将乡村之外的潜在消费者“引进来”,又将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出去”。推动乡村美学建设和乡村经济振兴,提升社会大众乡土文化的审美认同和价值认同。

  此外,陈春芳代表认为乡村文化双通道联动,可以实现文旅场景增值。

  “一是建设线上数字乡村新空间,打造智慧文旅平台。”陈春芳代表介绍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通用化特征使它能够在非特定的任务环境中与人进行交互。通过与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数据整合衔接,利用元宇宙技术搭建乡村文旅虚拟场景,可以将乡村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名人古迹、乡土人文等用线上虚拟空间来呈现,匹配相对应的展示内容,打造线上一站式文旅数字化服务,使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风土人情,提升游客云上、线下旅游体验。

  “二是丰富云上线下文旅内容,再塑乡村特色文旅场景。”陈春芳代表建议以地方政府政策指导为依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大力建设发展新兴数字乡村文旅场景,在乡村入口、乡村广场、村史馆和农业展示区等线下文旅场景,生成具有乡村特色符号的虚拟人形象,游客可以通过输入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便捷地表达需求。另外,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文旅公众号、小程序,围绕当地乡村文化旅游场景提前设置好相关参数,游客只需要“扫码查看”“一键点击”就能快速检索、整合信息。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提供相关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背景知识,为游客进行讲解,使旅游娱乐与教育功能结合,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责编:檀旭涛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