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本网专栏

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

——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自然保护区”(三)

来源:《公民与法治》2025年第1期   作者:马丽宽  2025-2-16 15:42:18

  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惟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等地貌的省份,在不同的地貌类型中,呈现出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保护好、利用好自然保护区,对于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助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任何人进入,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编制方案,方案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我一般日出前十分钟到达瞭望站,日落后下山,每半个小时巡视一圈。”工作人员晁文杰一边介绍情况,一边掏出望远镜,眺望远山。2024年10月28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顶峰瞭望站。

  雾灵山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距首都北京1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雾灵山为燕山山脉主峰,海拔2118米,被誉为“京东之首”,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7公里,总面积14246.9公顷,森林覆盖率84.69%,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和猕猴分布北限。

  5年多来,晁文杰负责瞭望守候,监测火情和火警。“我们有严格的防火制度,专业的防火队伍,现代化的防火设施,可以说人防、技防、物防于一体,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晁文杰介绍说。

  2024年9月25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河北省消防条例》。“‘小施工’在保护区发展建设中是一个重点工作,我们已经按照条例规定,对‘小施工’的消防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孙福江表示,条例对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安全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从业人员消防培训、消防智慧化建设等是保护区正在努力的方向。

  2024年5月14日,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兴隆县人民政府签订生态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共同遵守“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发展原则,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达到“安全共护、效益共享”的目标。

  “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孙福江表示,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稳定,植物垂直带谱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许多古老孑遗植物保存良好。

  据了解,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1870种,其中药用植物903种,陆生脊椎动物273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金钱豹、秃鹫、黄胸鹀,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宝库”。近年来,保护区以“两山”理念彰显生态资源服务价值,以服务质量助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保障生态旅游有序运营。2024年以来,共接待游客9万余人,实现门票收入886万余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周边农家乐、酒店、餐饮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收入近亿元。

  “保护好利用好柳江瑰宝”

  2023年9月12日,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辰彦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到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调研。

  2024年9月4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妹芝率调研组赴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2024年10月29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燕赵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赴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采访。

  “该保护区受到各级人大的关注和重视,就是因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柳江盆地地质遗迹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重要的自然遗产,也是国家的重要自然遗产,我们要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倍加保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监督工作协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皇岛市北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标准地层层型剖面——亮甲山组、黑山窑组命名地层型剖面,记录区域地壳运动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的六大不整合面,反映元古界——中生界地层、岩石的代表性地层剖面,典型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和古生物化石点,三大岩类及古生物化石组合遗迹、遗址等,集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身,享有地学研究“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被称为“地学教育第二课堂”“哺育新一代地学人才的摇篮”。

  2024年10月29日,记者来到保护区时,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谢奋全副教授正在带领学生开展野外地质教学。

  “现在我们用盐酸来确定矿物成分。如果盐酸滴在岩石上产生气泡,说明岩石的矿物成分很可能是方解石,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这种方法也常用于区分方解石和石英两种矿物。”谢奋全把盐酸滴在白色的方解石上,一边和学生仔细观察化学反应,一边拿起小刀刻划方解石。“这是物理方法。小刀的莫式硬度约为5.5,方解石的莫式硬度约为3,二氧化硅的莫式硬度约为7,数值越高硬度越大,所以小刀可以在方解石上留下划痕,而不能在二氧化硅上留下划痕。”

  “我经常带领学生来这里进行考察和教学。这里是我国近现代地质学发祥地之一,每年都有近百所高校组织成千上万的地学学子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此,是名副其实的地学圣地、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百科全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野外实习基地。”谢奋全告诉记者,柳江盆地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教学资源,他们又把此地的教学成果用于更好地保护柳江地质遗迹。

  走进秦皇岛柳江地学博览园,2024年10月14日至16日,“森林燕赵行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秦皇岛站)”的氛围依旧,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此参观学习,共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我们利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等重要节点举办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常态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北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示资源环境保护成效,通过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了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彰显了生态建设的突出成效。”柳江盆地管理中心科普宣教科负责人路大宽表示。

  “要合理利用资源,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建设管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好保护区的地质资源优势,发挥地质实习品牌作用,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不断提升地质公园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刘辰彦视察调研时强调。

  “柳江盆地,大名远扬。山川俊秀,龙游凤翔。岩石块垒,写就海陆文章;点染揉皴,化成远古沧桑……愿青山永在,绿水流长。瑰宝乎,柳江!盼慧眼识珠,世代珍藏。”地质学家吉羊教授的《柳江赋》,尽现了柳江盆地的精髓,希望人们保护好、利用好这块“瑰宝”。

  “环境好了,芦苇就好,芦苇画更好”

  “5号观测点,多只青头潜鸭与斑嘴鸭共群觅食。”“十里荷香景区与庆洋鸟岛,30余只绿头鸭在开阔水域栖息。”“藻苲淀鸟类保护带,10余只红头潜鸭在水面低飞。”……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监测站野生鸟类智慧监测系统前,多组鸟类栖息地巡查人员不断从各监测点传来观测信息。

  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扩大物种种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检测显示,截止2024年6月,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86种,较新区成立前增加了80种。

  “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的增加,离不开白洋淀水质的持续改善,更离不开白洋淀生态平衡的守护者——芦苇。”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燕赵环保世纪行记者,芦苇作为一种挺水植物,对湖泊水质有着净化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好,会造成芦苇退化,使其净化功能减弱。

  栩栩如生的白洋淀小景、活灵活现的青头潜鸭、如痴如醉的十里荷香……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河北省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让白洋淀的芦苇更加“活”了起来。

  “现在环境好了,芦苇的质地也好了,芦苇画选材再也不用那么费劲了。可以说,环境好了,芦苇就好,芦苇画更好。”杨丙军表示。

  以白洋淀芦苇为作画原料制作的芦苇画,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杨丙军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逐渐将芦苇画发展成白洋淀的一张文化名片。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后,白洋淀被全国乃至世界的学者、游客所关注,更多的人愿意来到雄安,了解白洋淀的芦苇文化。

  “在体验制作、交流互动过程中,我们既坚守了传统技艺,又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画面风格、色彩运用等进行了提升,使芦苇画成为向世界推广白洋淀文化,展现雄安文化的一张名片。”杨丙军介绍说。

  “白洋淀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不仅仅是水质和水鸟,更保护了白洋淀芦苇,保护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传承的根本。”作为人大代表,杨丙军建议,白洋淀冬季芦苇需做好管护、平衡收割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激发新区群众,特别是淀区群众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建议新区相关部门建立冬季芦苇管护、平衡收割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确保白洋淀水质全面改善、水位有效提升,文化赓续传承。”“环境好了,芦苇就好,芦苇画更好”印证了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喜人成效,记录了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骄人成就,更见证了白洋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生生不息、赓续相传、走向世界……

责编:檀旭涛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