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本是一种常见的互助行为,但当借款不能按时归还时,往往会导致关系紧张甚至法律纠纷。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案例:一对夫妻因向亲戚借款长期未还,导致双方反目被诉至法院,最终在法官的倾心调解下达成和解,既有效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好意出借 债务人推托还款亲戚反目
2021年,郭某和张某夫妻二人以家庭紧急需要为由,向亲戚李某借款5万元。借款时,夫妻二人承诺会尽快归还,但此后尽管李某多次催要,郭某仅在2024年初偿还3000元,余款47000元为李某出具欠条一张,并承诺在2024年5月1日前还清。然而,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夫妻二人却仍以各种理由推诿,迟迟未履行还款承诺。一怒之下,李某将二人告上法庭,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纠纷。耐心调解 法官巧化干戈为玉帛
案件受理后,承办人高法官仔细查阅卷宗后,发现案件事实清楚,双方又是亲戚,为避免双方矛盾继续激化,维护住两家的亲情,高法官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调解过程中,高法官耐心安抚双方情绪,充分听取双方意见,本着公平、公正、以和为贵的原则,从情、理、法多角度,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劝导,释法明理,最终促使双方互谅互让,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承诺三个月内还清原告欠款,原告放弃利息主张;另双方约定,若被告不能按时还款,则需按原约定支付相应利息。至此,该起纠纷得以妥善化解,双方的亲戚关系也得到了修复。法官提醒
法律是社会的守护者,这起借款纠纷的调解成功,不仅为当事人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借贷还是其他民事纠纷,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预防纠纷的屏障,指引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平衡与秩序。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借贷纠纷如何避免?
1. 书面协议: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商业伙伴,借贷时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借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关键条款,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2. 保留证据:借款时尽量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等有记录的方式支付,并保留相关凭证,以备不时之需。3. 及时沟通:如果借款人暂时无法还款,应及时与出借人沟通,协商延期或分期还款,避免矛盾激化。4. 法律途径:如果协商无果,出借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但要注意诉讼时效,避免错过维权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