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河北省一批优秀教师获得表彰。此时,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光荣的群体。
他们中,有的在三尺讲台上砥砺青春,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有的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人生”;有的坚持产教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以初心筑梦,以使命育才,诠释着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丰富内涵。
铭记初心,做步坚行远的燃灯者
石井乡中学、三工地镇中心小学、尚义县第三中学……从1991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边志军一直在农村中小学任教。
边志军来自农村,他深知有些农村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为习惯差,自卑而敏感。面对这些,他认定一条:付出必有收获。
为创造多跟学生在一起的机会,他主动要求多担课。课间,他跟学生一起踢毽子、丢沙包;晚上,他按照自己制定的补课表,耐心帮他们查漏补缺。
边志军把每一个孩子放在眼里。小姚比较调皮,因为违纪被学校处分。边志军知道后,变成了小姚的“大跟班”——每天早上,边志军都要和小姚见一面,或用手轻轻拍一下他肩膀,或给他一个微笑,或者一句“昨天表现很好”的鼓励。慢慢地,小姚的学习在进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这些年,边志军有多次调到县城任教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他说:“从双手扶在讲桌的那一刻起,我的命运就跟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紧紧拴在了一起。”
无论坝上还是深山,只要有三尺讲台,他们便为之坚守;只要有一双求知的眼睛,他们就倾心付出。
1979年出生的肖伟伟,就是一名照亮山里娃求学之路的乡村教师。
2001年,肖伟伟来到武安市徘徊镇泽布峧村任教。村子三面环山、条件艰苦,村里的孩子大都到城里或镇上读书,留下来的学生很少。
肖伟伟不但要教好自己擅长的语文课,还要上好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课程。他想让留在这儿的学生能全面发展。
为了英语发音标准,他每夜跟着录音练习;为了上好艺术课,他学习简谱、素描、国画……因为包揽了几乎所有的课程,他和妻子把瘫痪在床的岳母接到了学校,直至病终。
2016年“7·19”洪灾暴发,泽布峧学校受灾严重,为了让孩子们如期开学,他发动父母妻儿拿起工具清理淤渣。
当有人问他:这里这么苦,这样坚守值得吗?他总是说,自己是一名幸福的山里老师,“因为我有一批批可爱努力的学生。每年夏天听到自己教过的孩子们考上大学的喜讯,我都激动不已。”
枣强县新屯中心小学数学教师王红艺,怀安县左卫中学正高级教师冀芬……他们都是守得住初心的耕耘者,忍得住寂寞的筑梦人。是他们,给乡村孩子带来温暖与希望,也给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带去勇气与动力。
育人润心,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如何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生在农村、教在农村的沧县兴济镇小学教师冯秀菊,尝试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农村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单一,活动量也不达标。冯秀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有一天,她看到学校走廊两侧墙壁上的古诗词,突然想到:“何不把诗词融入课间操中?这样,学生既能记诵古诗词,又能锻炼身体,‘文武’兼得。”
说干就干!她精心挑选了80首古诗,并按古诗内容和风格分成四类,再配合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创编动作和队列,最终确定了手语操、健美操、队列操和武术操4套古诗韵律操。
然而,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由于古诗诵读速度快,队形变化频繁,孩子们刚开始练时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冯秀菊没有灰心,她先画好排练方案的草图,再把几百名学生的点位全部编上序号,在操场上用不同颜色的油漆画出来。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孩子们终于记住了古诗、动作、点位和队形。更让冯秀菊高兴的是,在训练古诗韵律操的日子里,学生们的眼神里满是兴奋。
在迈向教育强国的伟大征途中,这些探索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恪守陈规,不惧怕挑战,总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拿出新办法。
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苑帅民的思政课总是“出人意料”。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工业救国”的内容时,他把课堂搬到了校史馆。面对着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各种实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00多年前。
思政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多“打开方式”。苑帅民说,把“校史”融入“国史”讲述,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投身职教浪潮,培养大国工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戴琨探索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协同、虚实融合、角色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业学院—职场课堂—虚拟车间—企业车间”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毕业生成为首钢、中车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
潜心钻研,做倾心教育的奋斗者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这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孙颖从教37年来,一直坚守的信条。
2002年,孙颖把研究方向转为水稻类受体激酶功能基因研究,研究方法也从原来传统的生理生化转为分子遗传学。
“水稻类受体激酶功能基因研究,当时在国内国际上几乎是空白,而且如果这一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可增强水稻抗病、抗盐、抗旱等能力进而提高产量。”孙颖说。
然而,开拓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孙颖要面临诸多棘手问题。碰到实验难题,她就多方求教;不懂研究手段,她就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
孙颖有关水稻类受体激酶功能基因的创新成果相继在《植物细胞》等植物学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
在河北,像孙颖这样,捧着一颗赤诚之心,攻坚克难、科技报国的高校教师还有很多。
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杨广庆在加筋土技术和路基工程等领域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沪渝蓉高铁、神农架机场、新元高速等50多个工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
从2014年至今,河北科技大学教授孙凤霞一直致力于芯片产业链最前端材料的技术攻关,主持并完成30余个产业链重要产品原创性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累计实现产值约500亿元;
河北农业大学80后教授陈辉把实验室搬到养殖户家里,坚持在生产一线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服务乡村振兴,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硕果留在老百姓家里;
…………
岁月如梭,师者的初心不曾改变;历史沧桑,师者的精神永恒长存。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师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