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4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二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的分会场活动之一,8月16日,京津冀与长三角绿色发展交流对接会在张家口市崇礼区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了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经验,围绕共同推进区域绿色发展进行热议。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魏宏介绍,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点任务,共同推动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京津冀与长三角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大区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彼此竞合相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主任毛新雅为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带来“他山之石”。
毛新雅介绍,长三角区域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今年6月,首批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签约,将有效推动区域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无论是长三角还是京津冀,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是关键,项目建设是抓手。区域内应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的原则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毛新雅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技术总监张浩翔在分享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绿色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京津冀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他介绍,京津冀区域共有14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其中有7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取得了较好的绿色发展成效。但这些产业园区存在整体发展不均衡问题。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产业园区面临的挑战。
张浩翔表示,京津冀区域应摸清产业园区的碳排放现状,尽早开展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梳理出降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应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朱昌雄建议,京津冀区域应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京津冀区域可以构建“绿色种植—种养生结合—绿色产品与产业—绿色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循环利用的绿色农业农村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