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提出,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这就为武安市中医院近几年正在探索推进的医共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工作的信心。我们将坚持把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力争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三级医疗服务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完善机制,优化服务。首先是完善管理机制,中医院牵手北安乐、大同、康二城、北安庄、伯延、管陶、马店头、西寺庄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立了行政管理、财务、医保、药品耗材等统一管理中心,建立立了药事委员会和药品耗材管理平台,因地制宜建立医共体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人事统一管理制度,定期对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逐步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第二是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医共体内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服务机制,选派9名优秀管理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帮助成员单位建立完善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科室。同时对口支援、健康小屋、联合病房、联合门诊、邯郸市名中医基层服务驿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会诊、查房、手术指导等工作。去年以来共派出65名医护人员对各成员单位进行支援帮扶。我们制定分级诊疗目录,规范上下转诊流程,建立检验、心电、病理、影像、消毒供应、后勤管理、物流配送等7大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群众奔波往返。我们促进医防融合,以“1+1+1”模式,组建52个家庭医生团队,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第三是完善医保机制,根据市医保、财政、卫健等部门制定的“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打包付费支付方案,签订医共体医保基金服务协议,加强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医保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严格控制药占比、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转诊转院等指标,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真帮实扶,打造亮点。中医院拿出真金白银,帮助成员单位实现同质管理有效提升,投入60余万元,建设蓝卫通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涵盖心电、影像、会诊、远程培训四大中心板块,实现成员单位检查、中医院会诊、诊断结果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截至目前,中医院为成员单位提供远程影像诊断30334人次、心电诊断4310例、远程会诊90次、远程培训48期3000余人次。中医院扎实推进成员单位人才培养,作为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抽出业务骨干,面向全市乡镇基层医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已经培训乡村医生1·3万多人次。中医院不断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水平,选派50余名医疗技术骨干下沉基层,截至目前,服务基层诊疗人次15998人,开展手术18例,教学查房111次,疑难病历讨论12次,义诊23次,接收卫生院业务技术骨干免费进修学习19人。在中医院牵头和指导下,医共体成员单位康二城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社区医院命名,康二城、大同、北安乐卫生院完成胸痛单元建设。中医院抢抓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等10多家全国著名医院、地方特色医院建立战略协作关系,设立“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武安工作室”,成为中医院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力量。2024年北京等地30余名专家来武坐诊72次,服务群众1236人次。
目标引领行动,中医院将紧紧围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大资源下沉力度,每天抽调3名以上临床业务骨干派驻到对口卫生院,常态化出诊、查房、带教,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们以成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盟为契机,以加强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和共享中药房建设为重点,逐步解决基层卫生院有堂无医、不会开方、没有中药等问题,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升级改造全院系统软件,实现与乡村两级横向互联、纵向互通,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我们将打造共建共享品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预防、治疗、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两高”等六大群体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市慢病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慢病群体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奋斗坐标,呼唤新的出发。中医院将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东风,锚定目标,全力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健康武安建设、为奋力开创武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