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国音乐学院开班。该项目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旨在挖掘京津冀地区民歌资源,力求培养一批既有扎实唱功又有创新能力的民歌表演人才。
本次培训班教材选入了22首京津冀地区民歌,其中北京民歌7首、天津民歌6首、河北民歌9首。共有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艺术院校教师、专业院团演员、中小学音乐教师、高校在读学生等30名学员参加。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在开班式上表示,京津冀地区民歌既呈现出相对统一的区域文化特色,又各具特点。希望深挖传统音乐、地方民歌研究课题,保护和传承那些未被重点关注到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不能让民歌‘躺’在纸面上,停留在乐谱间。推动京津冀民歌走向舞台,让更多人关注喜爱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该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琳介绍,此次培训精选的22首民歌充分体现着当地特色,比如《放风筝》《小放牛》《绣灯笼》《散花》等河北民歌以质朴淳厚的风格著称,反映着燕赵儿女勤劳朴实的特点。希望学员们通过这次学习,积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京津冀地区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