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部门空前重视,严禁电动自行车上楼已经成为共识。电动自行车使用经济、便捷,是许多人必不可少的日常出行工具,甚至是当前外卖、快递等工作所必备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使用关系民生,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根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必须依法进行溯源治理。
要依法完善存放充电设施。严禁电动自行车上楼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飞线充电屡禁不止,其根源就在于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不够用,甚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且充电费用较高,导致一些群众不得不自行解决存放和充电问题。部分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存放和充电有明文规定,“新建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小区应当同时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设置充电设施。既有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小区应当增建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设置充电设施。”“居民住宅小区和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中设置的集中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严格依法完善存放充电设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重视和解决民生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推车上楼和拉线充电等问题。
要依法保障车辆质量安全。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严禁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仅是手段,从源头上保障车辆质量安全才是治本之策。电动自行车生产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存在车辆改装销售情况,电池和充电设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充电时间过长或过热自动断电装置等等都是影响电动自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都需要依法规范。另外,按照相关规定,针对核发白色临时号牌的非标电动自行车,即便是最新购买的,三年后不得上路行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车辆安全。而对于核发绿色正式号牌的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也要依法加强质量检测和安全管理,杜绝安全隐患,绝不能一“绿”到底,自行老化报废。
要依法创新社会治理。电动自行车管理关乎安全,事关民生,涉及范围广,影响人员多,社会关注度高,必须依法创新社会治理,绝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更不能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否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电动自行车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依法规范,保障安全、方便群众,源头管理、协同共治的原则。要把依法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促进产业发展、方便群众出行和保障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大力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监管,依法稳妥淘汰在用非标电动自行车,从根本上保障车辆质量和使用安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切身权益,把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